深沉的热爱,深情地表达——我读艾青《我爱这土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12 20: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3 00:38
艾青的这首《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攻占了华北、华东和华南的广大地区,正是国难当头之时,日本侵略者疯狂烧杀抢掠,妄图摧毁中国人的抵抗意志,而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激昂的诗篇。
细读这首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诗,之所以成为广为传颂的名篇,是因为它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虚拟的视角,形象含蓄
诗的标题是《我爱这土地》,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直接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联系艾青在那个时期所写的诗作,他被称为“土地的歌者”。在他的诗作中,土地是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中咏唱不尽的旋律。
然而,在诗的第一段,作者却非常含蓄的用虚拟的视角,化身“鸟”的形象去歌唱。他把自己对这片土地、这个国家浓烈的爱的感情,寄托在这只鸟的身上,通过它的歌唱,来尽情抒发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担忧、遭受日本侵略者铁蹄蹂躏的愤怒,表达出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的精神,展示出祖国的未来前景的必然广阔。
化身为“鸟”,且是一个饱经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爱国者象征的鸟的形象去歌唱,寄寓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这只鸟活着的时候,尽情歌唱;死去的时候,投入到土地的怀抱,从而把自己对土地、对祖国的感情推向高潮。这就是诗人的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虽然是虚拟的“鸟”的形象,表达的感情却是真实而热烈的。
二、朴实的意象,内蕴丰富
诗歌是借助于形象来表达感情的。作者虚拟自己变成一只“鸟”,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些所选取的意象,联系前面的修饰语,结合艾青所处的时代,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且有丰富的内蕴。
譬如,“这被暴风雨所击打着的土地”不正象征着被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的国土吗?“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我华夏儿女饱受摧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我中华大地更是惨遭涂炭,经历了多少“暴风雨”,诗人知道,全中国的人们也都知道。这里边包含了诗人多少的忧伤和难过,多少的悲痛与愤怒。
再比如,“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全国人民在日寇的铁蹄下生存,那是怎样的悲惨?然而,不屈民族的人们,他们的反抗精神已经汹涌成一条波澜壮阔的河流,势不可挡。“那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愤的风”,这不正是日本铁蹄下的全国人民极度愤怒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吗?
“那来自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来自林间”那必然充满生机;“无比温柔”那必然是无限美好。“黎明”给人以信心和希望,那是独立自由的曙光,是人民斗争胜利的前景。
选取的意象虽然朴实,但是这些感情色彩浓烈的修饰语,却把它转化为富有象征性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军民遭受风雨击打,悲愤满怀而奋力抗争的形象,内蕴非常丰富。
三、写实性概括,直抒胸臆
诗歌一般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或借助于虚拟的事物来抒发情感,本诗更能打动人的是那些通过写实的视角,直抒胸臆的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的方式。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不就是写实的角度、用镜头特写的方式,并用设问的修辞来引起读者的注意为后面情感的抒发蓄势吗?“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艾青目睹着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现实,诗人内心的痛苦,对祖国的爱是深沉的。这样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强烈地表达出对祖国真挚的爱,是这首诗灵魂和精华。
艾青的诗,向来爱憎分明。他以深沉激越的语言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这首诗也同样,它把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和土地上的爱,进行了强烈的对比。作为那个时代的“吹号者”,在“朴素”“单纯”的艺术境界美学中,又有“集中”“明快”的情感抒发,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和他独特的美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