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4 02:5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04 08:10
至于谈论天下的道理,要众多精妙细致入微,而又各有侧重,从古到今,不能够改变,这样的事只有古代的圣人才能做到,因此,他们所有的言行,没有不可以成为全天下后世人不变的真理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04 08:11
好像是说啥,天下的之间的道理,各有千秋,不能肯定。只有圣人说的话才能流传千古
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并分析其本质目的?
在奏札,朱熹曰:“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也就是说,儒家思想从古到今,不能够改变;儒家圣人的言行,没有不可以成为全天下后世人不变的真理的。(二)朱熹提倡对儒家思想持敬的本质目...
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对此进行分析进而回答出儒学对塑造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作用;(3)从材料“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可以分析的出朱熹认为孔子的言行是不变的真理;李贽认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的含义
出自朱熹《行宫便殿奏礼》论述天下根本道理的理论,大多博大精深,有些甚至是很晦涩难明而且也都各有各的见解和独到之处.但是从古到今都无法也不能更改的(只有古代的圣人能做到)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意,唯古之...
思想追求:朱熹肯定了“理”的绝对性和神圣性,而实际上就是“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因此他实际上是要求人们恪守三纲五常,如此就会天下太平。(3)程朱理学宣扬的是理在心外,而王守仁则认为“心外无理”,而程朱理学则强调“格物致知”获取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内心感...
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语出朱熹《行宫便殿奏礼》全句为“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惟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意为:只有古代的圣人能够做到说尽,辨明(天下之理),因此,他们所有的言行,没有不可以成为全天下后世人不变的真理的。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
至于谈论天下的道理,要众多精妙细致入微,而又各有侧重,从古到今,不能够改变,这样的事只有古代的圣人才能做到,因此,他们所有的言行,没有不可以成为全天下后世人不变的真理的。
山东省2008夏季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试题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豆今,不可移易,唯古 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摘自朱熹《行宫便殿奏札》材料三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问千百余年而独元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
晁错论原文及翻译,谢谢?
原文: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
九阴真经全文,并带有解释
《九阴真经》译文为: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 因此虚的要胜过实的,不足的要胜过有余的。它的意义博大,它的道理深奥,它的旨趣深远,天地之间气象分明,阴阳气候依次排列,事物变化缘由显扬,生死预兆彰显。它们都没有商议而遗留下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相同的,没有约定却有形无形的事物都是...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在这个时候,河神乐滋滋地暗自高兴起来,认为天下胜美的东西全在自己身上。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河神)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渤海,面朝东一看,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