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4 02: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04 08:15
中国古代的地方官学起源于汉代,自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开始设立地方学校制度。那时,郡国设为学,县、道、邑和侯国称为校,乡则有庠,聚则设序。东汉时期,官吏多为儒者,对学校建设十分重视,郡国学校普遍建立,官学与私学相互交织,教育氛围繁荣。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动荡,官学时兴时废。两晋时期,地方官学有所发展,北方各国如北魏,崇儒立学。南北朝时期,如交州、荆州等重要地区均有兴学记录,北朝的教育相对南朝更为发达。隋唐时期,隋朝虽有建学之名,但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唐代则是盛世,官学在贞观、开元年间兴盛,但中叶后逐渐衰落。地方官学除儒学外,还有医学和崇玄学等专门学校。
宋辽金时期,地方官学进一步发展,宋代仁宗时期开始普遍设立州府军监学,辽金两国也设有地方学校。元代地方官学制度完备,路、府、州、县四级均设学校,特色鲜明。明代地方官学尤其繁盛,府、州、县学及卫学、社学、有司儒学遍布全国,学校数量众多。
清代沿袭明制,府学、州学、县学遍布各地,乡间设社学,设有专职学官。此外,盛京官学作为清代留都官学,有专门的管理机制和选拔制度。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地方官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社会变迁与教育进步的紧密联系。
官学是指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包括*官学和地方官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