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4 02: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04 08:14
中国古代地方官学历史悠久,自汉代开始逐步发展。汉景帝时期,蜀郡文翁的教育举措得到汉武帝的推崇,汉代地方教育从此起步,郡国逐渐设立“文学校官”和“郡文学官”,但主要是儒者集会场所,直到汉平帝元始三年,才确立了地方学校制度,明确了各级学校的名称和经师设置。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在战乱中起伏不定,曹操下令郡国修文学,规定县满500户设校官。魏、蜀、吴、两晋及南北朝,地方官学有所设立,如庾亮在武昌兴办学校,选拔子弟入学。北魏时期,鲜卑族重视儒学,制定地方官学制度,根据郡的规模设定了不同级别的博士和助教资格,强调学生应出自名门。
隋唐时期,隋文帝和隋炀帝虽然设学,但效果有限。唐代是教育鼎盛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细化,官学在府州、县设有儒学,医学和崇玄学也相继设立。宋代地方官学体系完善,州府军监学和县学逐步设立,实行“三舍法”,并划拨学田保障经费。宋人文集记录了大量地方兴学之事,如范仲淹建苏州州学。
辽金时期,地方学校在府、州、县均有设置,金朝还设有女真府学,培养本族统治人才。元朝地方官学制度完备,路、府、州、县四级设立相应学校,但实施有限。元代重视民族教育,设有蒙古字学、医学阴阳学等特色课程。
明清时期,地方官学兴盛,明初在全国设立众多府、州、县学,卫学和社学,科目考试成为教育的主导。清代沿袭明制,强化科举制度对学校的影响,学规严厉,强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地方官学随着朝代更迭,制度不断演变,从文翁的教育实践到明清的严密考试,始终服务于朝廷的统治需要和社会教育的发展。
中国古代地方官学:又称乡学,学宫。指中国古代社会历代官府,按照地方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地方官学的设立,或由国家制定出地方官学制度,或由地方官吏重视教育在其治所设置学校学校,经费皆来源于官府。封建王朝的地方官学及其*官学,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中国地方官学成为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主要担负承传孔儒文化、施行礼乐教化的职能,也是地方官学师生祭孔、奏乐、习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