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练练楷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7 08:4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0 09:46
楷书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形态,有其丰富性的内涵,其范围宽泛,以钟繇、二王为代表的晋代小楷,北魏造像刻石为代表的民间楷书,以颜、柳、欧、虞、褚、薛为代表的官方唐楷,以唐人写经为代表的佛经小楷,以苏轼、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为代表的文人楷书,以明清台阁体为代表的科举楷书,以赵之谦为代表的金石楷书,以沙孟海为代表的巨榜楷书等等,可谓面目众多,风格各异。相对于其他字体而言,作为实用性的楷书,其受众之广、风格之多是其它字体所无法比拟的。
图/王羲之楷书《乐毅论》 从书法史的视角,许多行草书大家,其楷书造诣相当地深厚,晋有二王,唐有薛褚欧虞、颜鲁公、李北海、张旭,宋有苏黄米蔡,元有赵松雪、鲜于枢,明有董香光、文衡山,清有翁刘梁王等等。以唐代狂草书家张旭为典型例证,其楷书史载“唐人正书,*出其右者”。
图/唐代狂草书法家张旭楷书作品 据朱关田先生考证,张旭的正楷比草书鸣世更早,颜真卿、徐浩、李阳冰诸*都受业于是时。对于张旭的楷书,以及楷书对其草书的作用问题,因为史料缺少,学界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以为,楷书对于促成书法家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是楷书的基础性作用。 所谓“学书之法,先工楷法”,楷书因其笔法的规范性是书法家的基础。宋蔡襄《论书》云:“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苏轼《跋陈隐居书》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宋黄希先《论学书》也认为:“学书先务真楷,端正匀停而后破体,破体而后草书。”在尚意的宋代,行草书盛及书坛,对于楷书的重视可见一斑。
图/“楷书四大家”柳公权楷书
二是楷书的补充性作用。 孙过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点画”与“使转”作为书法艺术较为核心的用笔概念,在楷书与草书中恰好呈现出相反的状态。草书的结体以使转为主,字之体势一笔而成,所以草书点画线条的运动多呈圆弧形,这是行笔速度快而流畅所必然产生的用笔法。行草书因速度快,容易形成惯性动作,久而久之则容易演化了一种习气。 楷书因行笔速度较缓,以点画为主,动作复杂,需要严谨的节奏控制,恰好弥补了行草过度使转的不足。清蒋衡《拙存堂题跋》云:“昔人善草者必先工楷法,楷工则规矩备,善草则使转灵。楷工而不能草,由于天资鲁钝也;若不能楷而徒习草,则点画狼藉,必流于怪僻矣。”一语切中当代书坛要害。
图/于右任楷书作品
三是楷书的提升性作用。 楷书有四大特性:楷书之法、楷书之格、楷书之缓、楷书之静,对于提升行草书的品格与基调有着重要作用。清梁巘《学书论》说:“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健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具骨气,否则一派圆熟,使写成软字矣。” 楷书费时费工,寓动于静,孙过庭《书谱》云:“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 可见楷书对于草书的滋养功效,缺少楷书滋养的草书,极易造成沉着过甚而失之呆滞,痛快有余而流于荒率。其根本的观点实质是楷书与草书的互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