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3 10: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2 14:42
α衰变的半衰期分布范围广泛,从1 微秒(μs)到1017秒(s),呈现出明显的规律:衰变能越高,对应的半衰期通常越短;反之,衰变能低的核素,其半衰期则相对较长。这个规律的形成,是由于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在起作用。α粒子与子核之间的库仑势垒高达20MeV,尽管α粒子的能量可能远低于此值,但得益于隧道效应,它们仍有可能穿越势垒,离开原子核。能量的细微变化,会显著影响半衰期的长短,这是量子力学在原子核领域的重要发现之一。
α衰变主要局限于一些重核素的研究。通过分析α衰变能谱,我们可以获取关于核结构的重要信息。然而,计算α衰变常数至今仍存在一些挑战,特别是在奇数质量核和奇奇核中,实验值与理论值的差距可以达到几个数量级。这主要归因于所谓的α形成因子,它涉及到α粒子在衰变过程中的形成概率。研究显示,α粒子通常不是在衰变前就存在于核内,而是衰变时动态形成。因此,计算衰变常数时,必须考虑这个与核结构相关的α形成因子,它为我们揭示原子核内部结构的运动机制提供了关键线索。
α衰变是原子核自发放射α粒子的核衰变过程。α粒子是电荷数为2、质量数为4的氦核He。1896年A.-H.贝可勒尔发现放射性后,人们花了很大力量研究α衰变。E.卢瑟福和他的学生经过整整10年的努力,终于在1908年直接证明了α粒子就是氦原子核 嬆He。α衰变中放出的能量称为α衰变能。衰变能可以通过衰变前后的原子核的静止质量之差计算而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