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3 04: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09 15:01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常常伴随一系列辅助检查,以深入了解其精神障碍和其他相关情况。大约30%至50%的患者在脑电图检查中发现异常,多表现为中度至轻度的异常,但这些结果并不具有特异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较高,可达90%,表现为Ⅲ-VIPL延长和波幅降低,这是铜在脑干中广泛沉积导致神经元变性和脱髓鞘改变的标志(潘映福,1987)。
在影像学检查方面,约30%至40%的患者在脑CT扫描中可见双侧基底节对称性低密度病灶,伴随大脑皮质和脑干萎缩,以及脑室扩大和外侧裂增宽。MRI则能更清晰地显示病灶,显示出更广泛的损害,包括脑室扩大和丘脑区、脑干内的异常信号(T1W低信号,T2W高信号)。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脑部和周围神经、肌肉的损伤程度。
疗程前后进行的脑干诱发电位变化,对于判断患者脑部受损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B超检查则能提供肝脏的影像学信息,如分型、脾脏肿大、肾脏皮质损伤以及是否伴有胆石症等,对预后评估有帮助。头颅CT或MRI,尤其是当发现大脑皮质萎缩、额颞叶软化灶时,可能提示患者智力低下和学习困难,这时应考虑脑复活治疗。因此,这些辅助检查在诊断和治疗决策,以及预后评估中具有显著的价值。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血浆中铜蓝蛋白(一种铜结合酶)水平降低所致。因1912年首次由Wilson报道,故又称Wilson病。本病由于体内丙酮代谢障碍,导致肝、脑等组织病变。临床特点为锥体外系症状、肝损害和特征性角膜色素环,同时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发病年龄分布从少年到壮年,约有半数之多的患者在20~30岁。因常伴发精神症状,易被误诊为原发性精神障碍。其病情不断进展,大都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