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你认为可以采用哪些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3 03: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1 17:47
(一)概述
1.流行病学方法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总体分为观察法:包括描述流行病学和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法,也称实验流行病学;数理法,也称理论流行病学。
2.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1)查阅有关文献提出研究目的。
(2)根据研究Et的确定研究内容。
(3)结合具体条件选择研究方法。
(4)按照研究方法确定研究对象(要区别目标人群、源人群、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5)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调查表格。
(6)控制研究过程,保证研究质量。
(7)理顺分析思路得出正确结论。
(二)描述流行病学
1.描述流行病学概念
描述流行病学(descriptive epidemiology)又称描述性研究。它是将专门调查或常规记录所获得的资料,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人群特征分组,以展示该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分布特点的一种观察性研究。专门调查有: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个案调查以及暴发调查;常规记录有:死亡报告、出生登记、出生缺陷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疾病监测等。描述流行病学可以;①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②掌握疾病和病因的分布状况,为疾病防制工作提供依据;③用来评价防制策略和措施的效果。
2.现况研究
又称横断面研究或患病率研究,是描述性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资料,并对资料的分布状况、疾病与因素的关系加以描述。根据研究目的,现况研究可以采用普查也可以采用抽样调查。
(1)普查(census):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每一成员进行的调查。普查分为以了解人群中某病的患病率、健康状况等为目的的普查和以早期发现患者为目的的筛检。
(2)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
1)抽样调查概念:按一定的比例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称为抽样调查。样本代表性是抽样调查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随机抽样和样本含量适当是保证样本代表性的两个基本原则。
2)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等。
3)样本含量的估计:抽样研究中,样本所包含的研究对象的数量称为样本含量。样本含量适当是抽样调查的基本原则。样本含量适当是指将样本的随机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时所需的最小样本含量。样本含量计算方法包括分类变量资料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和数值变量资料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具体请参阅有关教材)。
(三)分析流行病学
1.分析流行病学概念与分类分析流行病学(analytical epidemiology)也称分析性研究(analytical study),它是进一步在有选择的人群中观察可疑病因与疾病和健康状况之间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分析流行病学主要有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两种方法,目的都是检验病因假设。估计危险因素的作用程度。
2.病例对照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概念:病例对照研究是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各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危险因素的比例或水平,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或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是否与研究的疾病有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有以下特点:①该研究只是客观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而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属于观察性研究。②病例对照研究可追溯研究对象既往可疑危险因素暴露史,其研究方向是回顾性的,是由“果”至“因”的。③病例对照研究按有无疾病分组,研究因素可根据需要任意设定,因而可以观察一种疾病与多种因素之间的关联。
病例对照研究可用作:①初步检验病因假设;②提出病因线索;③评价防制策略和措施的效果。
病例对照研究分为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和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又分为频数匹配和个体匹配)。
1)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即在病例和对照人群中分别选取一定数量的研究对象。仅要求对照数量等于或多于病例数量,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规定。
2)匹配病例对照研究:①定义:是以对研究结果有干扰作用的某些变量为匹配变量,要求对照组与病例组在匹配变量上保持一致的一种限制方法。匹配分为频数匹配与个体匹配。
②匹配的目的:一是为提高研究效率,即每位研究对象提供的信息量增加,所需样本含量减少;二是为控制混杂因素,以避免研究中存在混杂偏倚。③匹配的注意事项:匹配变量必须是已知的混杂因素,或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为混杂因素,否则不应匹配。
(2)研究对象的选择:由于该类研究一般皆为抽样调查,所以要求无论病例还是对照均应为其总体的随机样本。
1)病例的选择需要考虑:①疾病的诊断标准;②病例的确诊时间;③病例的代表性;④对病例某些特征的限制。病例来源主要来自医院和社区。
2)对照的选择:对照是病例所来源的人群中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选择对照时应考虑:①确认对照的标准;②对照的代表性;③对照与病例的可比性;④对照不应患有与所研究因素有关的其他疾病;⑤有时可同时选择两种以上对照。对照的来源:①同一或多个医疗机构中诊断的其他疾病病例;②社区人口中未患该病的人;③病例的邻居中未患该病的人;④病例的配偶、同胞、亲戚;⑤病例的同事。
(3)病例对照研究样本含量的估计:分别有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分类变量资料样本含量的估计和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分类变量资料样本含量的估计(具体计算方法请参阅有关教材)。
(4)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比值比来估计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强度。比值(odds)是指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发生的可能性之比。比值比是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比。
(5)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1)优点:①该方法收集病例更方便,更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②该方法所需研究对象的数量较少,节省人力、物力,容易组织;③一次调查可同时研究一种疾病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既可检验危险因素的假设,又可经广泛探索提出病因假设;④收集资料后可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
2)局限性:①不适于研究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含量;②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③选择研究对象时易发生选择偏倚;④获取既往信息时易发生回忆偏倚;⑤易发生混杂偏倚;⑥不能计算发病率、死亡率等,因而不能直接分析相对危险度。
3.队列研究
(1)队列研究概念:队列研究(cohort study)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2)队列研究的用途:检验病因假设和描述疾病的自然史。
(3)队列研究分类:依据研究对象进入队列时间及观察终止时间不同,队列研究可分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和双向性队列研究三种。它可根据队列中研究对象是相对固定还是不断变化情况,分为固定队列和动态人群。
(4)研究对象的选择
1)暴露组的选择:要求暴露组的研究对象应暴露于研究因素并可提供可靠的暴露和结局的信息。如可根据情况选择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或有组织的团体。若研究需要,暴露组还可分成不同暴露水平的亚组。暴露组人群多有以下几种选择。
2)对照组的选择:队列研究的对照组应是暴露组来源的人群中非暴露者的全部或其随机样本。除研究因素之外,其他与结局有关的因素在暴露组与非暴露组间皆应均衡可比。可有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和多重对照等形式。
(5)样本含量的估计: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使用的样本含量估计公式一样,但队列研究比较的是结局的发生率,因而P0和P1分别为非暴露组和暴露组结局的发生率。(具体计算方法请参阅有关教材)
(6)队列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队列研究中,最受关注的是暴露因素导致疾病的强度——发病率,包括累积发病率和发病密度。估计暴露与发病的关联强度一般用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人群归因危险度以及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等。另外,当用全人口发病(死亡)率作比较时,可计算标准化发病(死亡)比。
(7)队列研究时的优点和局限性
1)优点:①研究结局是亲自观察获得,一般较可靠;②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较强;③可计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能直接估计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强度;④一次调查可观察多种结局。
2)局限性:①不宜用于研究发病率很低的疾病;②观察时间长,易发生失访偏倚;③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④设计的要求高,实施复杂;⑤在随访过程中,未知变量引入人群,或人群中已知变量的变化等,都可使结局受到影响,使分析复杂化。
4.实验流行病学
(1)实验流行病学概念:是将来自同一总体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实验因素,对照组不给予该因素。然后前瞻性地随访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别的程度,从而判断实验因素的效果。
(2)实验流行病学的基本特征:①要施加干预措施;②是前瞻性观察;③必须有平行对照;④随机分组。
(3)实验流行病学分类:分为现场试验和临床试验两类。现场试验还分为社区试验和个体试验。当一项实验研究缺少前瞻性观察、平行对照、随机分组三个特征中的一个或更多时就称为类实验或准实验。
(4)临床试验的概念及设计
1)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定义:是将临床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给予某临床干预措施,对照组不给予该措施,通过比较各组效应的差别判断临床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2)临床试验类型:可分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同期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历史对照临床试验、自身对照临床试验、交叉设计对照。
3)研究对象的确定需考虑:①研究对象的诊断标准②研究对象的代表性;③研究对象的人选和排除条件;④医学伦理学问题;⑤样本含量的估计。
4)研究对象的随机分组:随机分组的目的是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以使比较组间具有相似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即两组具备充分的可比性。常用的随机化分组的方法有:简单随机分组、区组随机化、分层随机分组。
5)对照组:有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标准疗法对照,以及不同给药剂量、不同疗程、不同给药途径相互对照。
6)资料收集过程的要求:盲法观察(单盲、双盲、三盲),规范观察方法,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
7)常用的分析指标:有效率、治愈率、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