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3 17: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8 22:26
1962年,德国贝朗公司首次推出了留置针产品"Braunüle",标志着这一技术的诞生。80年代,静脉留置针开始在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普及,而90年代,它在中国手术室首次引入,因其能减少多次穿刺带来的痛苦,尤其在儿科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渐扩展到其他住院病房。
留置针的设计经历了显著的演变。最初的开放式留置针存在血液外漏的风险,增加了医务人员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密闭式设计的出现,如包含延长管、导管和密闭式输液接头(如肝素帽)的集成设计,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保护装置确保在钢针撤出后,避免针刺伤带来的感染风险。
导管材料的进步也至关重要,从普通poly塑料到TEFLON,再到聚氨酯(如BD Vialon),每一步都提升了留置针的性能。Vialon尤其表现出色,它满足了导管的强度、抗打折性、光滑表面(减少血栓形成)和不透X光特性,确保导管定位准确,减少并发症并延长留置时间。
连接头设计也从无连接头的开放式发展到带肝素帽的密闭式,再到无针正压接头,如机械阀无针正压接头和分隔膜无针接头,这些改变进一步提升了安全性和便利性。
总的来说,留置针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关于核心部件不断改进、功能不断完善的历史,从初期的开放式到现在的防针刺伤、防感染,其进步反映了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对患者安全的不断追求。[2]
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能减少患儿因反复静脉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及对打针的恐惧感,减轻家长的焦躁情绪,便于临床用药,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用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减少患儿疼痛6,因而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广泛应用,面对患儿这一特殊群体,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长短和患儿的舒适成为护士及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留置针成功使用的标志和推广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