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3 18: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9 11:25
土壤化学中,土壤有机质是固相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土壤中除碳酸盐和二氧化碳以外的含碳化合物总称。这些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如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死亡组织。在生物残体的分解过程中,大部分快速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只有极小部分形成土壤有机质,对土壤性质和作物营养有显著影响,是衡量土壤肥力的关键因素。
生物残体包括未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物,它们与土壤矿质部分未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联系,仅机械混合。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部分,是经过生物残体分解后的残留化合物,通常需要通过有机或无机提取剂分离。腐殖质可分为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前者包括生物残体分解产物,如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后者是微生物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可通过酸碱溶解度分类。
土壤有机质含量因成土因素(气候、植被、母质、地形和时间等)而有很大差异,从低的0.1%到高的100%不等。不同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遵循地带性规律,例如,中国东北黑土的有机质含量最高,随气候和植被变化而逐渐降低。耕作土壤的有机质受人为因素影响,如施肥、耕作和灌溉,显示出地带性差异,如东北黑土地区有机质含量较高。
有机质在土壤肥力提升中起关键作用,它能改善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促进矿物质反应,增强土壤的养分释放,影响作物生长,以及对农药等化学物质的生物活性有影响。然而,土壤有机质并非越多越好,其含量与肥力的关系呈非线性,低含量时增补有机质能显著提高肥力,而高含量土壤则不需要额外增加。因此,农业生产中需要根据生物和气候条件合理管理土壤有机质,如通过增施有机肥料来提升土壤肥力,但肥料类型的选择也会影响效果。
土壤化学(soil chemistry),主要研究土壤中的物质组成、组分之间和固液相之间的化学反应和化学过程,以及离子(或分子)在固液相界面上所发生的化学现象。包括土壤矿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