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一词的来历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3 17:2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2 08:22
“智囊”一词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
智囊原指聪明的人,后来多用于比喻给决策者出谋划策、出主意的人,即“智囊团”或“智囊人物”。这个词的起源与一位名叫樗里疾的秦国人有关。樗里疾是秦惠王的同母异父的弟弟,他足智多谋,善于出谋划策,因此人们称他为“智囊”。后来,“智囊”一词就逐渐演变成了指代善于出谋划策的人的代称。
在古代社会,智囊人物通常是由君主或将领聘请来为自己出谋划策的。他们通常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对*、军事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建议。这些智囊人物的存在,对于国家的治理和战争的胜利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智囊”一词仍然广泛使用,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和军事领域。在商业、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智囊人物的存在。他们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企业、机构或*提供咨询、建议和解决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总之,“智囊”一词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战国时期,它代表了那些善于出谋划策、为决策者提供帮助的人。在现代社会,“智囊”已经成为了一个广泛使用的概念,它代表了知识和智慧的力量,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智囊一词的来历?
智囊,多用来形容足智多谋,聪明智慧之人。出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战国时期,秦惠王的弟弟樗里子,智多谋广,因战功被封为严君,和甘茂分别任职为秦国的左右丞相。因为他的脖颈上长了一个囊肿,被人戏称为“智囊”。除此之外,在《史记》的《晁错传》中,也有写到晁错机智多谋,辩才无双。
智囊一词的来历是什么?
“智囊”一词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智囊原指聪明的人,后来多用于比喻给决策者出谋划策、出主意的人,即“智囊团”或“智囊人物”。这个词的起源与一位名叫樗里疾的秦国人有关。樗里疾是秦惠王的同母异父的弟弟,他足智多谋,善于出谋划策,因此...
“智囊”一词的来历是什么?
智囊这个词语单纯的看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就是说装着智慧的袋子,其实它的出处也和袋子息息相关的。在现在,智囊主要是用来形容来出谋划策的人,暗指谋士。这个词语的最先出处是来自《史记》。智囊这个词是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传统故事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臣叫做樗里子,他非常聪明,可以说是足...
“智囊”一词的来历是什么?
智囊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zhì náng,指足智多谋的人。出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该词是古人用来形容聪明智慧之士的,比如秦代的樗里子、西汉的晁错、三国魏的桓范等人,都曾经被当时人称为“智囊”,另外“智囊”还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的一部杂记。
27个生活小常识
21、智囊一词的来历。 战国时期,秦惠王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疾。公子疾初任庶长,因战功封为严君。秦武王时,与甘茂分别为左右丞相。公子疾为人滑稽多谋,但因患瘦疾,颈前长了一个大囊肿,被秦人戏称为"智囊”。"智囊"一词后来逐渐转意,由指人身体上的囊肿,变成指聪明的人。 22、为什么富家子弟叫纨绮子弟...
小吏何足当之。?
智囊一词的来历 智囊,多用来形容足智多谋,聪明智慧之人。出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战国时期,秦惠王的弟弟樗里子,智多谋广,因战功被封为严君,和甘茂分别任职为秦国的左右丞相。因为他的脖颈上长了一个囊肿,被人戏称为“智囊”。除此之外,在《史记》的《晁错传》中,也有写到晁错机智...
30个有意思的历史典故(2)
21.智囊一词的来历 战国时期,秦惠王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疾。公子疾初任庶长,因战功封为严君。秦武王时,与甘茂分别为左右丞相。公子疾为人滑稽多谋,但因患瘿疾,颈前长了一个大囊肿,被秦人戏称为“智囊”。“智囊”一词后来逐渐转意,由指人身体上的囊肿,变成指聪明的人。 22.为什么富家子弟叫纨绔子弟?
30个有趣的历史典故都有哪些
21.智囊一词的来历 战国时期,秦惠王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疾。公子疾初任庶长,因战功封为严君。秦武王时,与甘茂分别为左右丞相。公子疾为人滑稽多谋,但因患瘿疾,颈前长了一个大囊肿,被秦人戏称为“智囊”。“智囊”一词后来逐渐转意,由指人身体上的囊肿,变成指聪明的人。 22.为什么富家子弟叫纨绔子弟?
“汉初三杰”中谁的功劳最大,都说是萧何、韩信,为何却是张良?
从而给刘邦争取时间,刘邦接着尿遁就来个胜利大逃亡,而张良就留下来应对项羽,最后也帮刘邦逃过了鸿门宴这一劫了。所以说张良的功劳是非常大了,如果没有他的计谋,估计就没有后来的刘邦了。商山四皓出山的妙计 刘邦成功上位之后,到了后面他喜欢上了戚夫人,连带戚夫人生的小孩都喜欢,就越来越看不顺眼...
此固太守事也,小史何足当哉翻译的翻译?
释义:这本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出处:明·冯梦龙《智囊》原文(节选):况守时,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自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