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3 23: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04 13:23
原告向*起诉,应递交起诉状和有关的证据材料,并按照被告人数递交起诉状副本和证据副本。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一、去*民事起诉的流程及时间
1、立案受理
原告向*起诉,应递交起诉状和有关的证据材料,并按照被告人数递交起诉状副本和证据副本。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2、庭前准备
*在受理案件后五日内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举证通知书、开庭传票。被告应诉后,向原告送达开庭传票。*在依法传唤双方当事人的同时,应做好开庭的各种准备,如通知必须共同诉讼的当事人参加诉讼,调查必要的证据,向当事人告知合议庭的成员,主持庭前交换证据等。
3、开庭审理
开庭审理时,首先由*员宣布法庭纪律,由法官查明当事人到庭情况并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开庭分为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法庭调解或判决。法庭调查主要是在法官的主导下,查明案件的事实,当事人在此阶段应当充分的举证、质证。法庭调查结束后法官根据案件情况归纳本案的焦点,审理即转入辩论阶段。当事人在辩论阶段可以围绕本案焦点阐述自己的观点,充分行使辩护权。法庭辩论结束后,在法官主持下调解,双方当事人可以自愿达成调解协议,无法达成调解协议的一般由法官当庭作出判决。如果案件复杂不适宜当庭宣判的,则定期宣告判决。
当事人要在诉讼时效内起诉。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指民事诉讼法律、法规所调整的人民*、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存在的以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为内容的具体社会关系。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德国民事诉讼法学者标罗在1868年的《诉讼抗辩和诉讼要件论》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学说。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特点
第一,民事诉讼当事人始终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当然主体。原告人起诉状经*审查认为合格后,*应当受理原告人的起诉状,于是,原告与*之间发生了一种社会关系;人民*受理原告的诉状后,必须向被告送达起诉书副本,被告收到起诉书副本后一般要向*提交答辨状,于是,被告与*发生了一种社会关系。由于这种社会关系是发生在民事诉讼之中的,所以,它应当受到而且也不能不受到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调整。在起诉阶段是这样,在诉讼的其他阶段也是这样。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原告与*,被告与*之间始终会形成一定的并受到民事诉讼法调整的社会关系。
第二,人民*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始终居于重要地位。不难看出,在当事人与*之间发生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是主体之一,在*与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发生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之中,*也是主体之一。是*传令全体诉讼参与人依次为诉讼行为,是*敦促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及时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
第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一种多面系列联系。所谓多面是指*与原告、*与被告、*与第三人、*与证人、*与鉴定人、*与勘验人、*与翻译人员等面结成的关系分别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