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3 22: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04 18:58
“古代500里边疆”的意思是指古代的边疆地区,距离都城500里左右的地方。“古代500里边疆”的意思是指古代的边疆地区,距离都城500里左右的地方。在古代,边疆一般是指与中原地区相距较远、文化较为落后的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边疆地区主要是指燕、赵、秦等国的北部地区,以及楚国南部的部分地区。随着历史的发展,边疆地区的范围逐渐扩大,到了明清时期,边疆地区已经包括了东北...
为什么古代的囚犯会被发配边疆而不是坐牢或者处决?抵御外敌。在古代偏远的边疆地区,由于地广人稀,很难依靠驻军抵御外敌入侵。而且朝廷要运送大量的军用物资到此地,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将这些俘虏流放到这些地方,不仅可以进行农业生产,还可以在战时帮助军队运输物资。惩罚犯人。边疆地区人烟稀少,普通犯人很难在这里生存。因此,统治者将这些囚犯流...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呢?2. 实际上,“八百里加急”在古代相当于现代的特急件,意味着军情非常紧急。以唐朝为例,当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时,唐玄宗在华清宫,两地相距三千里,而消息仅用六天就传到了。这说明当时的信息传递速度大约是每天500里。3. 在我国快递史上,有一次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将荔枝从涪陵(今重庆地区)送...
古代通信方式“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
古代犯人为什么宁愿被砍头,也不愿被流放边疆自宋朝之后,发配边疆的犯人又成为了开发边境地区的劳动力,分极边、烟瘴(四千里)、边远(三千里)、边卫(两千五百里)、沿海附近(一千里)作为执行刑罚场地。充军重刑在明朝时期最盛行,一般在定罪后由兵部发配。由此,对于古代犯人,充军驻守,建造城墙,挖矿,开垦荒地,很多就在这一过程中累死了。...
古代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是怎样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概而言之,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羁縻与怀柔。羁縻,含有联系牵制之意,是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统治者统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常采用的一种政策。这种政策力图通过加强内地和边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联系,在不改变边疆地区原有政治实体内部结构的前提下,加强中原对边疆地区的影响,促进内地与边疆...
古代的土匪,为什么不去劫“八百里加急”呢?据历史资料记载唐朝政府有规定,快马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一些,日行300里,而日行500里已经是当时的极限了。《大唐六典》记载,唐朝最盛时全国有1600多个驿站,驿兵17000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和水陆两用三种,其中,数驿马最为迅速,如果遇到边疆叛乱或起义等紧急情况,驿马最快可达日行800里,...
古代传递信息的方法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
配刺是什么意思?刺配,汉语词汇,拼音cìpèi。指古代在犯人脸部刺字并发配边远地方。语出《宋史·刑法志三》:“刺配之法二百余条,其间情理轻者,亦可复古徒流移乡之法,俟其再犯,然后决刺充军。”后晋的建立者晋高祖滥用严刑酷法,煞费心机地把废止了几百年的墨黥之刑重新搬了出来,“刺配”之刑就此产生了。刺...
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