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3 05: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08 23:20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合作用与环境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创建于2001年12月,致力于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方法深入探究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传能转能、植物对环境的响应、生长发育及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这些研究对于推动高产、高质、高抗逆作物品种的培育,以及开发植物野生资源和功能分子的实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在Nature、PlantCell、PlantPhysiology、PlantJournal和Proteomic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论文。在光合膜蛋白复合体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对环境适应机制、水稻根系发育关键基因、植物干细胞维持、花粉发育囊泡运输及青蒿素生物合成分子*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学术委员会由匡廷云院士担任主任,种康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目前,实验室拥有一支由2位院士、22位首席研究员和约150名研究生组成的科研团队,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
实验室下设三个研究中心,紧密关联却又各有侧重:光合作用研究中心,自1978年起开展研究,1998年成立专门中心,聚焦光合作用功能*的分子机理,研究内容包括光合膜蛋白、膜脂结构与功能,以及植物功能离子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中心由卢从明研究员领导。
植物分子与发育生物学中心成立于1998年,由多个研究室合并,关注植物生殖、发育、抗逆性和细胞分化等过程的分子*,致力于基因克隆和应用开发。该中心由林金星研究员担任主任,共有32名研究人员,其中包括1位院士和9位博士生导师。
最后一个研究中心,信号转导与代谢组学,创建于2005年,专注于小分子功能化合物,特别是植物生长发育、环境响应、抗病和逆境反应的相关分子研究。刘春明研究员是该中心的主任,现有8名研究人员,其中4人是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地处美丽的香山脚下,占地74公顷,是中国植物基础科学的综合研究中心。其前身为1928年创建的静生生物调查所和1929年成立的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1950年合并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50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其他国家级、中科院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6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