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3 06: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8 01:01
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一种通过探测待测元素在辐射能激发下的荧光发射强度来定量分析其含量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这样的:
当气态原子吸收特定波长的辐射时,原子的外层电子会从基态或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这个过程大约需要10的负8次方秒。随后,这些电子会迅速回到基态或低能级,释放出与激发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辐射,这种辐射就构成了原子荧光。原子荧光有多种类型,包括共振荧光、直跃荧光和阶跃荧光等。
荧光强度与原子化器中单位体积的基态原子数量成正比。具体公式为:If(荧光强度)与φ(荧光量子效率)相关,它代表单位时间内发射的荧光光子数与吸收激发光光子数的比例,通常小于1。Io(激发光强度)、A(荧光照射到检测器的面积)、L(吸收光程长度)以及ε(峰值摩尔吸光系数)也是影响荧光强度的重要参数。ε是衡量元素对特定波长光吸收能力的指标。
然而,在原子荧光发射过程中,部分能量会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能量,导致荧光强度减小甚至完全消失,这种现象被称为荧光猝灭,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
原子荧光光度计利用惰性气体作载气,将气态氢化物和过量氢气与载气混合后,导入加热的原子化装置,氢气和氩气在特制火焰装置中燃烧加热,氢化物受热以后迅速分解,被测元素离解为基态原子蒸气,其基态原子的量比单纯加热砷、锑、铋、锡、硒、碲、铅、锗等元素生成的基态原子高几个数量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