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3 15:36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3 03:53
许多学生向我吐槽父母“高压管控”给他们带来的种种困扰。其中一个孩子对我倾诉:“爸妈管的太宽了!以前每天都可以出去玩儿,现在规定不能出去,必须待在家里。我没意见,待在家写完作业,我看会儿视频,玩会儿游戏,他们又告诉我,不能玩儿手机,只能看书,我也妥协了,那我看看小说,看看漫画也行.这让我开始思考,父母到底应该怎么管孩子?管教是至关重要的,自由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如何拿捏管教与自由的限度呢?
专断?——长远看,的确容易出问题.从我接手的案例来看,“高压管控”下的孩子的确容易走入困境,有些曾经品学兼优的乖孩子甚至会在中学时期突然叛逆,厌学,这让家长很不理解:“我的孩子一直很听话,为什么上了初中,会变成这个样子?!” 其实,孩子出现的偏差行为我推崇的客体关系学派对这个现象是这样解释的:孩子问题行为的形成是由于严重的客体失落造成的。他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特定需求的匮乏,一个是被剥夺的失落。父母过度高压强势,直接导致的就是孩子自主性需求被剥夺。从发展心理学上讲,孩子从2岁开始就会本能性地发展自主性需求,
这时,如果父母过于强势,孩子就会忍气吞声,表现得很听话,积到初中,如果孩子还在面对这种密不透风的高压管控,很多孩子不会像以前一样顺从,因为他的翅膀硬了,他能掌控的东西变多了,他的主体性开始反弹,就会反叛,他的内心在说“我受够了!”
说到这儿,很多家长会说,这种“直升机式”的父母虽然简单,粗暴,但是的确有效,孩子的养育本来就像勒香肠一样,中考一道,高考一道,勒出来以后再去找什么主体性吧!
放养?——真的做出这样的选择其实很难.我想,很多读者可能都和我一样,自己小时候都是被放养长大的,我上初二之前,从来没关注过考试成绩和排名,整个学生生涯,没报过任何辅导班。这让我们不禁思考,拥有快乐童年的80后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孩子严加管教你?
这个问题在育儿经济学着作《爱、金钱和孩子》中有很好的答案。书中例举了基于全球不同国家的研究发现:一个国家收入不平等性越强,家长们的压力和焦虑就越大,就会严格监督孩子的学业成绩,相对忽视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兴趣发展以及多元化的生涯规划。我们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迅猛,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基尼系数>0.25),每个人内心都在焦虑,希望能够为孩子铺就一条教育回报率高的康庄大道。所以,在我们这个时代,如果不是特殊原因,心甘情愿做出放养的选择其实很难。
推荐这一种——成为权威型父母.其实,在专断和放任之间,还有另外的选择。根据是否“响应孩子的需要”和是否“干预孩子的选择”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成以下四种。
“响应孩子的需要”是指父母对孩子有多少关爱的回应。“干预孩子的选择”是指父母对孩子限制和要求的程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3 03:55
首先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每当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因为这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且也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且也要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3 03:54
父母就应该细心的去回答,因为孩子这个时候会有一个特别好的发展,而且对一些事情特别感兴趣,说明孩子现在会变得非常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