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荣哲《小说课:折磨读者的秘密》书评&读书笔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3 14:1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4 10:43
书评:
学以致用,只学不用是没有任何用的,是纯粹的浪费时间。
这本书算“不像课本的课本”,确切的说更像课后练习册(没那么系统),或者说学生时代的课外阅读读物(拆解案例提炼重点),但是想要学会写小说,像高中那样囫囵吞枣的可不行,得实战。
看完用了大概3个小时,顺便在书上写写画画,第二本在书架上嗷嗷叫着求关注,但是不行,不能这么快,得消化消化。
因此,这本书我分为书评和笔记两部分,笔记为读后重新整理提炼,每一课提炼一个自己认为的重点,后续再为每一个重点补充一个短篇故事到本文中作为案例。
故事应该写的比较糟糕,毕竟刚开始,这也不是我最擅长的领域,因此仅供交流参考。
以下是读书笔记:
1,人物面貌:小说不应该是“两个面貌模糊的人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对话”,人物应该有面貌、场景和对话。
面貌分为外在面貌(外貌)和内在面貌(性格),性格在小说中比长相更重要,比较成功的塑造有红脸关公和“宁教我负天下人”的曹操。
2,场景:每一家星巴克都长得不一样。
情景交融,虽然场景是沉默的、被动的,无法跳出来大声疾呼,但聪明的小说家却懂得利用它来说一个不断重复的故事。如《命若琴弦》中两次场景的重复、轮回和升华。
3,对话:除了水面上的对话还有水面下的对话,冰山理论。对话也可以用来描写、叙述、议论、说明。
对话不是水龙头,不要一开就流了满满一地,请试着用最少的字数,写一座大部分隐匿于水下的冰山。
4,开场:全世界最好的小说开头。此处以《百年孤独》举例。
分析:好在两处,一个是表层:时间维度上包含了现在、过去和未来;一个是内里:写了主人公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件决定性格的小事,和一件决定命运的大事,从而诠释了“性格决定命运”。小说中,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几乎是铁律。
5,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当小说人物的性格确立后,人物便脱离了作家的掌控,拥有自己的意志。因为小说中的人物都有其作用,并非日复一日重复生活的普通人,因此都需要遵循“性格决定命运”的规律,当小说人物面临命运抉择时(如《哈姆雷特》),性格便会自动跳出来在前方引领,走向必然之路。
因为性格如此,于是命运必然这般。
6,形式:小说的人类进化图。
此处指将不同时间维度的事件压缩到一张纸上展现出来,把时间烫平,让读者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
例如小说家陈村的《一天》,主人公上了一天工,经历了少年、中年、老年等各个阶段,因为主人公的每一天都是重复的一天,所以他的一生等于无数个并置的一天。
当然,这个故事的语言重复类似于醉酒的喃喃自语,结尾让主人公看了看自己完好无损的十根手指,想到父亲说过的话,高兴了起来。无趣的一天+升华的结尾,类似于平凡却回放的一生。
7,故事:偷矛盾与两难的贼
诗人艾略特曾说:坏事人用“借”的,好诗人用“偷”的。本节课的主旨便是从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墓碑上偷来(引自英国诗人罗伯特·勃朗宁):
我爱看的是:事物危险的边缘。诚实的小偷,软心肠的刺客,疑惧天道的无神论者。
简单来说就是矛盾,矛盾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外在矛盾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内在矛盾是主人公性格上的柔软,这种性格会让任务更加凶险。
8,故事:双重的两难
举例:《儿子的大玩偶》中,父亲为养家糊口只能扮演小丑遭众人耻笑,但当不需要扮演时,儿子却因为找不到小丑大哭,他不得不重新画上小丑妆,做儿子的大玩偶。
小人物的悲哀,看似有选择,实际上没得选。
9,叙事者:谁来说故事最好?知道最多秘密的人?完全不知道秘密的人?还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人?当然此处并不绝对,优秀的小说家往往因为技术高超,能从不利的叙事中找到最有利的观点。
10,叙事观点:我的三棱镜母亲,叙事观点是以主人公的视角,分别以“我”、“他”、全知观点三种进行叙事。
需要注意的是:我只能描述别人的外部动作,无法知道别人的内心;全知观点独立于故事之外,无所不知;第三人称观点聚焦于某一角色身上,焦点外的所有人只知动作不知内心。
短篇小说一般只用一个叙事观点,但也有反例,如高行健的《母亲》,通过3种角度让母亲立体起来。
11,有问题的叙事者:真实而可信的谎言
例如小说《鹰溪桥上》,即将执行绞刑的主角因为绳索断裂逃亡成功回家,但实际上回家的是灵魂,身体并没有逃脱束缚(临死前的执念)。此处作者引用了伏笔,先是说了谎,又在中间明目张胆的暗示读者*。
小说的艺术性,在于让读者亲眼看见现实里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12,聆听者:谁来听他说话?
如契科夫的《苦恼》,主人公的儿子死了,他很痛苦,需要通过说话发泄这份痛苦,然而并没有人愿意听他说话,因此这份痛苦转化成苦恼,最终只好说给一匹马听,苦恼又变回了悲伤。
13,时间:倒着走的人生
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小说的时间先是向前走,讲了一个少年被骗的故事,然后转头向回走:父亲为少年收拾行囊,让他去认识外面的世界,少年欢欢喜喜的冲出家门。仅仅一个时间分岔,小说便头也不回的往平庸和不朽两条大道狂奔而去。
14,时间:小说时间的花式跳水(转场)
电影有转场,小说也一样,感冒的校尉突然被要求执行暗杀任务,他无奈的望向不停旋转的电风扇,视线越来越模糊,随后直升机的大螺旋桨轰隆隆旋转,镜头向下,校尉已经坐在直升机里。
用两个相似物省略中间不重要的过程,衔接非常流畅。
当然 ,短篇中转场不宜过多,又不是炫技。
15,时间:无视时间存在的将军
以张大春的《将军碑》举例,将军活着的最后两年,除了季节交汇的那几天,已经完全痴呆了。但是这里用了非常绝妙的描述:“将军已经无视时间的存在了”,不是将军被时间挟持,而是将军*掌控了时间,想去哪就去哪,依然傲慢昂扬。
将军游走于过去和现在之间,和儿子的对话也往往牛头不对马嘴,但却因为时间维度,有了历史的景深。
未来有无限可能,至于过去,因为记忆的扭曲而永远处于变动中。
16,穿梭时空:挣脱时间的三种方法
一种如《回到未来》,一个披头散发的科学怪人发明时光机;一种如《黑洞频率》,太阳黑子异动,生死相隔的父子莫名相会,但你说这是因果关系吗?作者可没说,是观众老爷们自己想的;一种如《扭转乾坤》,中年男子偶遇童年的自己,二者通力合作扭转未来的命运,然后发现30年后的自己:“这些是你安排的吗?”“你有30年的时间来找出答案”,转身把难题抛给观众。
当然,小说不要太拘泥时间,因为重点在于如何摆脱时间,而不是迎战时间。
17,穿越时空:史上最可怕的咎由自取
举例《你们这些回魂尸》,一个潦倒男子荒诞但莫名其妙的一生,其实遇上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就像大蛇吞噬自己的尾巴一样,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想象力的“*”。
18,自定规则:老子就是想变成虫
例子当然就是《变形记》啦,主人公在一开始就变成一只大甲虫,被家人嫌弃最终孤独的死去。创作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事中的规则你自己说了算,可以无视现实。
当然咯,规则制定的越早,反驳你的家伙就越少。
19,迟滞效应:悲剧发生的速度
举例《七信使》,王子带着七名信使探索父亲王国的边界,信使的速度是王子的1.5倍,他开始送信到把信带回来的时间是王子的5倍,现在王子已经走了八年半了,他今年30岁,如果还要继续往前走,下一次收到信的时候将是72.5岁。
这就像河水的迟滞效应,上游下暴雨的时候,下游的人们还在戏水玩乐,只有小说家知道大水将会带走一切,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20,蝴蝶效应:谁是真正的罪人
如夏佩尔的《小事情》,接线员菲菲因为搞错了分机号,将投诉*扰电话转给另外一名同事,导致这名同事不堪*扰选择自杀乃至家破人亡,但后来她发现那个对的分机号其实没有接线员,公司没有安排这个人——所以是谁杀了同事?
微小的失误导致巨大的悲剧,这就是蝴蝶效应。
21,想象力:轻功和鬼来电
举例作者的小说《为什么都没有人相信》,主人公的两个同学,一个总是哭诉自己的悲剧,一个总说自己会轻功。后来的某个夜晚,哭诉的同学说自己死了,同时窗外有不明物体闪过,探照灯打过去,是会轻功的同学说“我已经会轻功了”。
两件事本身都不可信,但因为小说中一件事成了事实,另一件事就变得十分可信,主人公也感性的选择相信,或者说他相信的是同学的“需要有人倾诉”,至于*如何,没那么重要。
22,内心景观:万事万物都是活的。
举例《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佟振保,将不起眼的泡沫加上主人公的胡思乱想,冰冷的现实中所有见闻都和泡沫有关,旖旎鲜活。
23,寂寞:墙上的绿手印
举例《倾城之恋》女主角白流苏,一个人的房子里,怵目的绿手印显示了女主的焦躁,买灯管来填满整间房子,然后终于有时间想自己的时间安排了:没有安排!
所以你看,寂寞真的会让人发疯,现在你相信了吧!
24,反常:吃错药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举例《东方快车谋杀案》,柯南说*往往只有一个,罪犯往往也只有一个,但是这个故事可以理解为全员恶人,侦探猜到了*,但却选择错误的解答作为*,人性的复杂由此彰显。
25,障眼法;华丽的想象舞台
魔术的魅力,在于背后的真实手法不可见,故事也可以留白给读者想象,如“温酒斩华雄”,酒倒上人出战,营帐中大家猜疑者有之,忧心者有之,议论声中关羽回营送上华雄人头,酒还是温热的。
单凭想象也可知关羽的神勇,但如果镜头在帐外,也许一开场没那么顺利,也许某一个躲避相当狼狈……就没有这个经典的故事了。
26,装神弄鬼:神鬼不是拿来凑数的
举例星新一《金色的别针》,女主的男友失踪好几天,听信老婆婆的话用金别针召唤男友,结果男友真的在门外敲门,女主的闺蜜大惊失色“不可能,他已经死了”,慌忙拔掉别针,男友瞬间消失,然后揭示隐情“男友曾经和闺蜜在一起,移情别恋后被闺蜜失手误杀”。
这里的鬼真的存在吗?男友是否有被召回来?谁知道呢,反正也可以说过去。
但是鬼神并非故事烂尾时的随意糊弄,一定要发挥它的真正价值——最后记得转移焦点就行了。
27,人情世故:比桥和盐更重要的东西
诗歌需要*,小说需要阅历和味道,但记得这种阅历不要卖弄,不然讨人嫌。
参考《青番公的故事》。
28,绕远路:小说的信息传递
举例《流动的邮局》,老人达曼做的弓琴其实没有人买,是女儿的孝心;而女儿是很能赚钱的会计,只有女的才能做会计,村里人很羡慕——这里的会计其实是“妓”,通过描述指名道姓,但又处处展现不合理给读者暗示。这就是小说里的“曲折”。
29,冲突:三个安安静静的眼神
此处指冷战,举例童伟阁小说《我》:妈妈为生计所迫做女招待,姐姐和弟弟每天用眼神盯着进行*,但妈妈并没有解释,姐姐结婚前一天才通知妈妈,妈妈回家时跟弟弟讨外套说“冷”,这里的冷不只是物理上的冷。
30,凌迟:折磨读者的秘密
你只分享给读者的秘密,主人公不知道,因此和你一起保守秘密,担心冲突。此处举例神雕侠侣中,黄蓉给杨过的十六年之约,秘密的时间拉的足够长,折磨就会变成凌迟,吸引读者一步步往下看。
31,三的妙用:两片吐司中间的牛肉
小说中同一事件的多次描写,如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戏金银角大王;又如《那山那人那狗》,父亲让狗陪儿子送信,狗的三番两次跑回来。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古时候禅让的“三请三辞”,一次莽撞,两次虚伪,三次那叫却之不恭勉为其难。
32,留白:消失的时间
之前“想象力”那一节是空间的留白,这里是时间。如《漂泊的湖》中,谁杀了哈勇?是地震?是母亲?还是儿子的恶念?
妻子知道所有的*,但因为儿子太小了,她不能说,留给儿子慢慢感悟,也留给读者自己思考。所以,这个故事注定不能有*。
33,附会杀人:用恐怖的传说来装饰尸体
利用恐怖传说故布疑阵的杀人手法,常用于小说中,如《无人生还》,*当然不可能是传说,肯定有人装神弄鬼。
但传说太强大了,太容易写出绝妙的故事了,所以万万不能舍弃啊!
34,因果:各种可能性的小说
故事一般都如“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样因果分明,但也有一些故事因果没那么明显,甚至看起来显得迷惑,要靠读者去猜,如《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正因为因果不明显,所以才有各种想象的可能。
35,黑暗之心:一切都是罗生门
举例《罗生门》其实来源于芥川的小说《竹林中》,三个人都说谎并且承认自己杀人,是因为他们认为“扭曲的荣誉大于生命”,这就是小说的黑暗之心。
当然,普通人可以认为生命高于一切,但小说家如果也执着于这一点并用于小说中,那他就完完全全没有黑暗之心了。
36,黑暗之心:看不见的第三个河岸
这个比较难理解,和34的不可能不同,这里讲的是“不太可能”,更准确的说是“不可思议”。
举例《第三个河岸》,没有人知道父亲为什么去了河中心,也没有人知道儿子为什么背叛父亲,最终又去了哪里。但小说妙就妙在答案是轮回和有痕迹的,父亲的行为可以用儿子来解释,儿子的选择可以从父亲的行为看出来。
37,黑暗之心:完全不可能的孔雀
如三岛由纪夫的《孔雀》,为什么主人公杀死了孔雀,用作者自己的选择来解释就说得通了,作者认为美大于一切存在,事物应该在最美好的时刻凋谢。用作者的话来说:那不是撕裂,而是把美与毁灭肉感的结合。
完结,下本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