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7 07: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1 06:36
在唐代的盛世繁荣中,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公元621年,他于长安宫城西设立“文学馆”,招揽天下才子,其中汇聚了杜如晦、房玄龄、陆德明等十八位名士,他们与李世民共同“以礼度成典则,以文辞咏风雅”(《全唐文》)。即位第二个月,李世民便在弘文殿收藏20万卷图书,创建“弘文馆”,这里既是国家藏书的宝库,也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诸如褚亮、姚思廉等才俊被引入弘文殿,与李世民共同探讨文义,有时甚至彻夜不息(《唐会要》)。
弘文馆与文学馆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在此期间汇集的人才和创作的成果却影响深远。房玄龄和杜如晦作为唐初重臣,分别负责《晋书》重撰和典章制度的制定。陆德明与孔颖达作为经学家,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与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都对学术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姚思廉与魏征合著《陈书》,其他文人如虞世南、于志宁等也有诗作传世。虞世南的《从军行》等诗作,以及褚亮的《祈谷乐章》等,都体现出他们为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
李世民被誉为“智囊团”的核心,他的诗文表现出非凡的气度和艺术追求。他的宫廷诗大气磅礴,山水诗深沉内敛,咏怀诗激昂慷慨。他的《帝京篇》描绘帝王生活,既显宏大胸怀又反映唐代风骨,《还陕述怀》则展现了征战之后的深沉感慨,诗作结构严谨,语言生动。李世民的诗作,无论是对仗工整的《秦川雄帝宅》还是壮美画卷般的《饮马长城窟行》,都充分体现了唐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弘文馆虽规模不大,但对唐代文化的繁荣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孕育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唐代三百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盛世奠定了深厚基础。李世民与弘文馆文人的合作,共同书写了唐代文化的辉煌篇章。
官署名。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馆。聚书二十馀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避太子李弘名,改曰昭文馆。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仍改弘文馆。因学生出身贵族,不专经业,开元以后,令依国子监生例考试,惟帖经减半。明初亦设弘文馆,不久即废。宣德间,复建弘文阁,不久并入文渊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