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5 09: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2 15:48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出发点钻研教材。
一、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出发点钻研教材。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出发点、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就是着眼于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分析,有所创造,心中装着学生对教材进行动态的分析。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靠自己的探索发现;二是靠别人的告诉获得。“发现“具有主动性,其中不但有探索有假设、有推想、有判断、有想象、有结论,而且还有评价,有矫正、有检验。
因此,它又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老师钻研教材时,在理清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相信所有的学生,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要着重分析学生:“这个现象自己能看得到吗?““这个规律自己能发现吗?““这个公式自己能推导吗?““这个结论自己能归纳吗?“...对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剖析思考。
将告诉的范围尽可能缩小,将供学生探索发现的材料充分开发出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材料支持。要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力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使他们成为自主活动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二、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创设情境、引发思维。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引起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给学生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生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
例如,在教学“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采用学生出题老师答的方法,在几乎不用思考的情况下,就迅速报出了学生的数能否被2.5整除,学生对老师的判断速度+分惊讶,急于探求其中的奥秘。
注意力十分集中,此时正是教学的最佳时机。教学实践证明:一个人对学习形成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获取新知识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可见浓厚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2.直观操作、启迪思维。
心理学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腓辨析。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充分让学生动手去剪、分、去拼、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从中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样操作的活动,使学生不但深刻了解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使学生得到较多的学习主动权,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应变能力。而且使全班学生智为活动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体现。
三、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运用知识可分两种:一种是学生在深刻理解知识含义的基础上,自觉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学习了“不变的性质之后,学生能自觉地运用这个性质,解决前后的笔算:800+400为
8+4进行口算,这种应用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另一种是在老师的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下运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逆向思维训练;难题巧解,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等,都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着重极其重要的作用。
平等、民庄、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基础。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情偷快时,感觉观察都较敏锐,
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较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因此,教师要带着微笑面向全体学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启发学生,用积极的教态感染学生,真正改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汲到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着眼于发展,创新,着重于知识教学;着力于学生的自我表现;着手于精心设计提问,多给学生留些独立思考和创新机会。
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深入钻研教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肩负起培育具有创新性人才的伟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