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15:3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6:34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 激 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 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一些。这些 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在历 史上,对"春秋五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诸侯大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以 后 ,周王室更加衰微。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权力落到诸 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新兴 地主阶级纷纷起来夺权了。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
齐桓公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齐襄公弟,公元前68 5年~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
�齐襄公是一个暴虐的君主,国内怨声载道,人人愤恨。小白进宫劝谏,襄公不听。他在鲍 叔 牙的劝说下,出奔到莒国。公元前685年,襄公的族弟公孙无知与大臣连称、管至父串通发 动政变,杀了襄公,篡夺了王位。一个多月后,雍廪、高
备迎接出奔在鲁国的小白哥公子纠回国即位。而国内高氏、国氏等贵族支持小白继位。小 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齐都临淄,当上了国君,即齐桓公。他重用鲍叔牙,不计前嫌,任命曾 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相国。在管仲的主持下,齐桓公在*、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 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使齐国富强起来,为最后称霸奠定了基础。
�为了扩大影响,他兴兵伐鲁,大获全胜,占领了鲁国的遂邑。后又归还战争中夺取的土地 , 各国诸侯认为他是一个可信的贤德之君,愿和他同盟,使他声名鹊起。齐桓公派遣使臣 朝拜刚继位的周僖王,赢得了周天子的欢心。他召集各国诸侯到北杏开会,被推举为盟主 ,后又在幽地与宋、鱼、卫、曹等八国歃血为盟,齐国称霸的局面终于确立,齐桓公成为春 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管仲、鲍叔牙去世后,齐桓公重用了易牙、竖刁等小人,让他们掌握了国政。在位43年后 , 齐桓公于公元前643年病死。他的5个儿子因争位而忙于内战,尸体于死后67天才下葬。这 时的齐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他创下的霸业也就衰落了。
晋文公
�齐桓公之后,中原没有真正的霸主,直至晋文公(前636年~前628年执政)时才重 举 "尊王攘夷"之旗帜。文公早年曾因"骊姬之乱",在外*十九年,饱尝艰辛。即君位 后,他任用狐偃、赵衰等贤良,整顿内政,改革*,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 安定王室,和好秦国,国力大盛。方文公即位之时,周室发生内乱,襄王蒙难出奔于郑。 赵衰向文公指出:"求霸莫如入王尊周。......方今尊王,晋之资也。"文公乃于公元前 635年独力勤王,匡扶周室,迎襄王复位,于是晋之声名大噪。周襄王二十年(前633) ,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领齐、宋、秦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 与楚军交战。
�由于楚国立国至此,从未有败战记录,甚至齐桓公也不敢与楚人开战,因此当时所有人都 以为晋国必败无疑。
� 而晋文公为了回报昔日*时楚成王的接济之恩,坚持先退让三舍(约45公里)才接战 。 敌前退兵形同不战而逃,为此晋文公承受极大压力,甚至晋军内传出他梦到了被楚成王打 倒在地、吸食脑髓,所以才吓得想放弃决战之传闻。但这场战役最后晋国赢了。晋国的山 戎大军打破了楚国荆蛮大军的不败神话。
�晋文公归途中大会诸侯于践上(今河南郑州北),天子遣人封其为"伯"(霸)。后来, 晋文公又 会诸侯于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周襄王亦被召与会。晋文公因战胜楚国而称霸于诸侯。文 公死后,晋国之霸业犹维持百年之久。
楚庄王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姓芈,名旅,一作吕,或侣,楚穆王子,公元前613 年~前591年在位。
�楚国原是一个南方小国,经过文王、成王的发展之后,到穆王时已渐渐出现停滞状态 。 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他两位师傅公子燮与子仪发动的叛乱 。叛乱虽被及时平息,但对他这个幼主来说,却是一次不小的考验和不利的开端。在复杂 的形势下,他采取了以静观动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 况。
�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 直 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他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虚心听 取孙叔敖对治理国家的意见。庄王在位期间,君臣上下和睦,一致对外。他带头执法,重 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他务实的统治使楚国社会安定,民风俭朴,人民生活 得到了改善。�
楚国要北进中原,争霸诸侯,首先就要拉拢与其相邻的郑国。楚国在北林打败晋*队 后,郑国开始听命于楚国,但仍然摇摆不定。为了争当霸主,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 争,最后楚军大获全胜,声威大震,国势日强,而晋国在中小国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 们的能力。不久,楚庄王灭掉了萧国,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楚庄王 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中原各国诸侯对楚国言听计从,唯唯诺诺 ,有敢违背楚国旨意者,楚国兵锋所向,没有不迅速瓦解的。�
楚庄王连年用兵,但他尽量做到不违农时,对百姓安抚体恤,从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他对外战争也是采取威德并用的策略,并不只是着眼于某一块土地的得 失,而更注重于以德取势,号令天下,这使他的霸业最终取得了成功。
�
宋襄公�
宋襄公(?~前637),春秋时期宋国的国君(前650~前637),宋桓公之子,姓子,名兹 父,于公元前650年即位。宋国原本是周初商代贵族微子启的封国,领地为现今豫东及苏、 鲁、皖接壤地区,都城为商丘(今河南商丘)。到宋襄公之时,国势渐盛,而其称霸中原的欲 望也愈加强烈。�
公元前645年和643年,成就了齐国霸业的管仲、齐桓公相继病死。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 子为争夺君位发生内讧,易牙勾结宫中权势作乱,立公子无亏为君。齐国也因内乱而国力 渐衰,彻底丧失了霸主地位。公元前642年,野心勃勃的宋襄公趁机联合曹、卫、邾等国出 兵讨伐齐国,并扶持逃到宋国避难的公子昭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孝公)。宋襄公此举受到 了各诸侯国的称赞,宋国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而一心想继承齐桓公的地位的宋襄公自恃 定齐有功,野心越来越大,妄图称霸中原。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发起鹿上(宋地,今安徽 阜阳南)之盟。对此,宋国的重臣公子目夷(宋襄公的庶兄)曾多次劝谏宋襄公说:"小国 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但正做着霸主之梦的宋襄公并没有 接受目夷的规劝,他再次邀请各国在宋国开会,商议会合各诸侯国订立盟约,想以此来抬 高自己的声望。同年秋,宋襄公又约楚、陈、蔡、郑、许、曹等国之君会盟于盂(宋地,今 河南睢县境)。赴约时,宋襄公不听目夷的劝告,执意不带兵马,而楚国却设伏兵于盂,抓 获宋襄公。随后楚国起兵伐宋,但遭到了目夷所领导的宋*民的顽强抵抗,楚军久围宋 都数月而不能攻克。后经鲁僖公的调解,宋襄公才被楚国释放。�
纵观宋襄公一生所为,他实乃一志大才疏之人。齐桓公死后,诸侯中以楚国最强,楚成王实 际上已称霸中原。而宋国本是一弱国,国小力单,原本无力称霸,但宋襄公却自不量力,一 意孤行,妄图与楚争霸。宋国在与楚国的*较量中,始终处于下风,一败再败。而在决定 其命运的泓水之战中,他又大讲仁义道德,死守古代"不鼓不成列"的决斗式战法,不肯乘 敌"半渡"、"未阵"而击之,结果兵败身死,为天下人所耻笑,*评之为"蠢猪式的 仁义"。宋襄公的争霸实际上是在为楚国确立其霸主地位搭桥铺路,"正所谓‘宋襄霸业' ,实为楚成霸业。"旧史称宋襄公为"春秋五霸"之一实属名不副实,而《左传》中也并未 以霸许他。因此春秋五霸也有另外两种说法:"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和" 齐桓、晋文、晋襄、秦穆、楚庄",宋襄公并没有位列其中。
秦穆公
�秦穆公名任好,嬴姓,秦德公少子,秦成公弟,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在位,长达39年, 是 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统一了今甘肃、宁夏 等地,秦国开始崛起。
�秦国原是居住在秦亭(今甘肃张家川)周围的一个嬴姓部落。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 有功,封为诸侯,赐给岐以西地,正式建国。*、宁、武、德、宣诸公,秦的疆 土不断东移,到穆公继位时,已占有大半个关中。
�秦穆公即位后,胸怀大志,奋发图强,锐意进取。他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良臣,推行富国 强 兵的*,依靠他们修明*,发展军事,奖励生产,使国家实力大大增强。秦穆公选拔 人才,能够打破尊卑贵贱界限,选拔贵族以外的人,选用别国前来投奔的人,比如百里奚曾 是个奴仆,他用五张羊皮把百里奚从楚国换了回来。当七十余岁的百里奚被押回秦国时, 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桎梏,与他商谈国是。穆公又在百里奚的推荐下将蹇叔请来秦国,任命 他为上大夫。秦穆公广纳贤才的做法充分表明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国君。
�人才有了,要完成霸业,还一定要得到民心。秦穆公很重视民心的向背,所以实行了一 些 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减轻百姓的负担。他强调取信于民。晋国闹饥荒,向秦国求援,他不 计过去的恩怨,把大批粮食运到了晋国,说不能让百姓受罪。晋国臣民都称颂他的大德, 他的威信大大提高。这使他深受下层群众的支持和拥戴,有了争霸的基础。在外交上,秦 穆公也很有谋略。为了打开通道,争霸中原,他利用联姻与晋国结成同盟,以与中原诸强 抗衡。他娶了晋献公的女儿穆姬做夫人,又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晋文公,并帮助晋文公 在城濮之战中战胜了楚国。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认为时机已到,想取代晋成为霸主。为稳定 后方,他全力进攻西戎。西戎泛指秦国西边散布于广大地区的戎族国家。 他通过投奔来的由余了解了西戎各国的山川形势、兵力部署,采用离间计、美人计等策略 ,突出奇兵,发动全面攻击,征服了这些国家,扩地千里。这样,东从陕西、山西交界的 黄河起,一直到遥远的西方,都为秦国所控制,秦穆公终于成为西方的霸主。这对中国社 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加速了民族融合,发展了秦国经济。秦穆公开创的霸业,为战 国末年秦统一整个中国打下了基础。
�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殉葬而死的有一 百七十 七人,其中包括子舆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国人对此 悲痛万分,赋《黄鸟》之诗,唱道:"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意思 是,青天呵,怎么将这么善良的人给殉葬了?如果可以赎命,我们宁愿出一百条命将他们 换回来!
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年~前496年在位。吴国是春秋时期长江下游的一个国家,原本是楚 的属国,吴君寿梦时吴国开始崛起。晋国为与楚国争霸,采取联吴制楚之策,派楚国亡臣巫 臣带着一队战车来到吴国,教吴人乘车、御射、列阵,吴军由此学会了车战。此外,吴国 与晋国交好后,经济、文化也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大起来。于是,吴君寿梦慢慢萌生了 走出国门的意图,自号吴王,欲与南方大国楚国在疆场上一试身手。公元前584年,吴军新 编水陆大军齐出,一举攻下楚国淮河重镇州来。此后近70年间,双方先后发生过十次大规 模的战争,几成世仇。在这十次战争中,吴军全胜六次,楚军全胜一次,互有胜负三次。 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称吴王阖闾。阖闾即位后,立志称霸天下。
�具有*胆识的阖闾大力搜罗人才,采纳良策,听取民声。他任用了楚国亡臣伍子胥,听 取 其振兴吴国的建议。他修建城郭,设置守备,积聚粮食,充实兵库,为称霸诸侯作准备。 经过几年的努力,吴国不断发展壮大,百姓丰衣足食,乐于为国家而献身。为了给楚国点 颜色看,他一举灭亡了楚的附庸徐国,楚国对此也无可奈何,眼睁睁地看着他在徐国称王 。
�具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阖闾开始整军经武,把重点转向军事上的发展。他任用伍子胥 帮他训练吴国的士卒,以适应与中原诸侯国作战的需要。又重用军事家孙武,提高战术素 养;加紧制作锋利的宝剑,以供战争之用。一切准备就绪,阖闾首先把矛头指向了强大的 楚国。公元前506年,吴国联合唐、蔡两国,对楚国大举进攻,楚军瓦解败退,主帅令尹子 常狼狈逃窜,吴军大获全胜,又经过几次战斗,进入了楚都城郢。楚昭王惊慌出逃,后在 秦国的帮助下才重返国都。战胜楚国后,阖闾的锋芒转向了越国,开始了对越的攻战。公元 前496年,在两军交战时,他被越军射来的箭击中,受伤而死。�
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公元前496年~前465年在位,越王允常之子,是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著名 的*家和军事家。�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勾践即位。由于其父允常不肯帮助吴国攻打楚国 ,又支持阖闾弟夫概自立,两家结下了怨仇。吴王阖闾趁越丧乱之际兴兵伐越,勾践起兵抵 抗。吴军战败,阖闾受箭伤死于回国途中。其子夫差即位后,时时不忘杀父之仇,用了两年 多的时间练兵。公元前494年,吴越夫椒之战中,勾践一败涂地,被困在会稽山。�
打了败仗的勾践听取了臣下文种、范蠡的意见,答应卑辞向吴国求和,等待时机以再图大 业。文种通过吴臣伯�说服吴王接受了越国的求和,勾践夫妇入吴为奴。�
勾践抵达吴都,夫差有意羞辱他,要他住在阖闾坟前的一个小石屋里守坟喂马,有时骑马出 门还故意要他牵马在国人面前走过。勾践忍辱负重,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胜过 夫差手下的仆役。夫差生病,勾践前去问候,还掀开马桶盖观察夫差刚拉的大便,了解夫 差的病情。时间过去3年,由于勾践尽心服侍,再加上伯�不时接受文种派人所送之礼而在 夫差前为勾践说好话,使夫差认为勾践已真心臣服,决定放勾践夫妇和范蠡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吴国多年灾荒又遇 大旱 ,仓廪空虚,百姓饥饿,多就食于东海之滨,勾践乘隙攻吴。越军以两翼佯动、*突破 、连续进攻的战法,大败吴军于笠泽(今苏州南)。夫差见大势已去,就自 杀而死。勾践率得胜之师,北渡淮河,与齐、晋等国会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周元王派使 臣送来祭肉,封勾践为"侯伯"。自此,越军横行江淮一带,诸侯尽来朝贺,勾践的霸业 完成。
�当勾践刚刚灭吴称霸时,其手下最大之功臣范蠡被封为上将军,然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 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故功成立即隐退,"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传其 改名陶朱公,后以经商而致富。范蠡曾遣人致书文种,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 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未能听从,不久 果被勾践赐剑自杀。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极其频繁的。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 前4 81年的242年间,列国进行的战争就多达483次。如此频繁的战争自然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 的灾难。例如,楚国攻打宋国时,宋国都城内就出现过"易子而食"的惨剧;再如晋楚之 战时,晋军败退河西,自相砍杀,船中的断指成捧,河水为之变色。但是,如果我们把眼 光放远一点,把问题想深一些,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问题,我们就不 难理解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在客观上有着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具体地说,有以下 三点:
�第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春秋初期是小国林立的*局面,春秋结束时,所剩的诸侯 国已屈指可数,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为以后秦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以来,随着争霸战争的频繁进行,各民族的流动、 迁徙空前活跃,打破了原来的地域界限,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
�第三,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为了争霸图强,各国不得不在*、经济和军事上 进行某些改革,这就必然加速旧制度的瓦解,为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开辟了道路。
战国七雄是秦、楚、齐、燕、赵、魏、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6:35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先后做霸主的五个人,有两种说法:一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是指战国时期七个比较强大的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6:36
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春秋五霸”。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襄王。
“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