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与《木兰诗》对比阅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15:1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4:21
一、共通之处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7352040.htm
1.传承性
两者都继承了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形式主义文风泛滥的南北朝,这两首民歌的出现,一清新,一刚健,是南北朝文坛的一种新力量和新鲜血液。
2.语言及*
《西洲曲》与《木兰诗》的语言形式都是以五言为主,从语言的成熟和精致上看,两首民歌都有在流传过程当中经过文人加工修饰的痕迹,但在描写自然景色、刻画人物心理、渲染现场气氛等方面,语言都干净生动,既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又有很浓的生活气息,都保持了亲切优美的民歌风格。南北两方的民歌,在*上多是短小精巧的,而《西洲曲》和《木兰诗》,都是南北两方少有的、典型的长篇之作。
3.悲剧性
《西洲曲》中的女主人的相思,痴了,醉了,对恋人是一生的专注。但她的痴、她的真,永远都不会完整,她念着、等着的男子,不曾出现过,她演绎的,实则是一出悲剧。《木兰诗》中,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战争过程中的艰苦,没有让她退缩,最后赢得了胜利,她的忠勇,可鉴明月。木兰胜利归来后,她作为一名女子,不能接受天子的册封,她解甲归田,亲人欢笑迎接的背后,掩藏着的是莫大的悲伤。两位女主人公共同的悲剧命运,体现了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男权是至上的,无论女子有何美德,有何惊天动地的智慧与才能,都逃不开男权至上的社会眼光;柔情似水也好,英武不凡也罢,一样改变不了妇女受压迫、受歧视的悲剧现实。
4.妇女美德
《西洲曲》中那不纤不碎而又若断若续的深深情味,是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执著和忠诚,《木兰诗》中木兰爱家爱国,不畏艰难险阻,一往向前,胜利而归,两首民歌中都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美德。《西洲曲》中的女主人公对所爱的人不离不弃,虽然爱的人走后久未归来,但她还折梅寄相思,托风倾诉梦中情,一如既往地念着远方的心上人,体现了她忠贞中现勇敢,柔情中含刚毅的气质。《木兰诗》中,木兰作为一名女子代父从军,既表现了她孝顺父母、关心体贴年迈的父亲的儿女柔情,又昭示出她深明大义、顾全国家大局、敢于浴血卫国的赤子情怀。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疆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偏于个人原因也好,是社会现实*人也罢,木兰愿意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的劳动,她爱国家也爱亲人,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良品质。这两首民歌中的女主人公,前者对爱情的执著和专注,后者对国家和家庭的忠诚和厚道,恰恰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二、迥异之处
1.不同的语言特点表现不同的社会内容
《西洲曲》的语言精致洗练,而《木兰诗》的语言朴质晓畅,前者呈现的自然景色温巧柔媚,而后者展现的自然景观则苍凉劲直,前者有桥有花,后者是黄河黑山。《西洲曲》中的女主人公,她的相思是温润和柔、缠缠绵绵的,从侧面反映了南方的经济较为繁荣,社会趋于平稳,人民生活较为富足的状况,所以女主人公才有闲情逸致去长时间的相思想念,演绎心中的情感。而《木兰诗》中,木兰作为一名女子,却为形势所迫,代父策马疆场为国征战,反映了北方各族间的战争,搅乱了社会的稳定,加深了人民生活的苦楚,参军的男丁血死沙场,所以才会有女子女扮男装,加入征战的队伍。
2.女主人公的形象
《西洲曲》中的女主人公受困于相思,局限于闺阁之中,而《木兰诗》中的女主人公走出了闺阁,策马驰骋于疆场,前者哀怨柔情,后者英武不凡,反映了南方社会和北方社会的传统因素对女性束缚程度的不同,以及女权意识觉醒程度的不同和勇敢程度的差异。
3.风格特征
《西洲曲》中的女性哀怨缠绵,篇章风格是清丽的,如潺潺流水,委婉曲折,未免儿女情长。而《木兰诗》中的女性形象是豪放刚毅的,篇章的风格是粗犷的,如蓬蓬野火,顺风而趋,满是风云之气。前者的哀怨惹人怜,后者的刚柔并济使人敬。
4.影响
《西洲曲》与《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对后世的影响也各有其长。《西洲曲》作为一首情歌,清人沈德潜评其时曰:“续续相生,连附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西洲曲》中谐音的运用,如“梅”即“媒”,“莲”即“怜”,感情含蓄婉曲,多情味与韵味,对后世的诗人和词人,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民歌中谈情说爱的内容,对后世文学题材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唐五代以后,“婉约派”的形成,在意境、语言等方面,对《西洲曲》都有不同程度的借鉴。《木兰诗》作为一首叙事民歌,长达三百多字的巨制,是前所未有的,这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起了示范性的推动作用。《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唐代白居易的《戏题木兰花》中便有“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可见《木兰诗》在中唐已脍炙人口。《木兰诗》质朴晓畅的语言,豪放刚健的风格,对后世诗词中的豪放之气的产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总之,南北朝属于同一时代,虽然北方受少数民族控制,但北方以少数民族语言写就的民歌传入南方后,经过汉语的翻译,语言形式上便打上了南方文学特点的烙印。加上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定汉语为官方语言,这对北方的文学创作趋同与南方是有影响的,加上南北两方民族的互相迁徙、经济的互相往来、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以及南北两方共同的儒家文化根源,决定了《西洲曲》与《木兰诗》存在共通的地方。另外,《西洲曲》与《木兰诗》迥异之处的形成,是南北两方不同的统治阶级,不同的民族文化,各异的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以及迥异的地理环境使然也。
作者: 王安胜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思源实验学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4:21
作者相同,文体异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4:22
I do not k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