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14 01:1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2 23:20
截止2016年3月,香港政府共提供公营永久性房屋118.8万套,其中公屋78.9万套,资助出售居住单位(居屋)为39.9万套,直接为45.6%的香港居民提供了住房保障。
所以,其实这个题目是带有一定偏颇之处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深入地聊一聊这个话题,相信大家会有一个自己的判断。
笼屋
笼屋,上图中像鸟笼一样的屋子,面积大约三五个平方,甚至还不到,可以说是除了流浪汉所住的桥洞、街头之外,最恶劣的居住条件了。在香港,的确有部分人住在笼屋中,但比例非常低,大约只有几千人,不少是吸毒、难民或偷渡人员。
除了笼屋之外,其实香港还有一部分人住在“劏房”,亦称“棺材房”,即把一间房子分割成多个小间,每户租住一间,租金相对大房要低廉很多。这些人都是最为困难的人群。
公屋
公屋是由香港房屋委员会或香港房屋协会兴建的公共房屋,香港约有三分一居民、即200多万人居于房委会的67万个,及房协的15万个出租公屋单位。
公屋只有居住权,没有产权,子女无继承权,相当于我们的廉租房,公屋的名字大部分以“邨”结尾。相对香港的收入而言,公屋的租金是比较低的。
据统计,香港公屋的人均居住面积为13平方米,这个数字虽然不高,但基本居住条件还是可以满足了。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深圳2016年的人均居住面积也不到20平方米。
居住公屋的人当中,也有极小一部分是面积很小的板间房。据统计,大约有20万人住在小于5.5平米的板间房,占比不到百分之一。
居屋
居屋是从1970年代开始推行的“居者有其屋计划”而兴建的,提供给不符合公屋申请条件,其收入又不足以购买私人楼宇的市民。居屋产权不完整,在未向政府缴交地税差钱前不能转卖。居屋的名字大部分以“苑、阁”结尾,相当于我们的经济适用房。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2 23:24
我和香港人接触较多的。也曾经问过,
一,收入只够温饱,可支配的不多。多数没有存款,吃政府救济的不少。
二,这部分人经济收入很低,无法移民。想来大陆无亲戚。有亲戚的丢不起面子。
三,如果来内地,生活也不低。
四,有部分人对内地有偏见,优越感依然有。
五,我朋友在内地开厂,每年有四五十万收入,但子女多,香港依然住13平方左右(香港是140平尺)的公屋。根本买不起。就因为没赶上那波房价。(和内地深圳一样)。就此拉开贫富差距。
现在香港也在想办法解决这些人,毕竟是资本主义地区,速度较慢。总而言之,高房价所害,但内地土地毕竟在国家手上,政府想解决类似这样的人也很容易。
以上就是我知道的一些情况。香港人是不会叫我上他们家玩的,只有一个拍过视频我看他儿子。他应该是属于香港中产,应该是不低于五千万吧。有一套相当于内地五十多平方的房子。
有些人住惯了大房子,总觉得住小房子难受,这是典型的以己度人。我平常住的房子很大,去年去美国,房子是别人给租好的,也就10平方米多一点。开始很不习惯,住了几天,就没什么了。广厦千间,夜眠七尺。觉得房间闷,到外面走走。这里有个相对论。家里养的花花草草,有人很珍爱。其实,外面到处都有花花草草。家里空间大,外面的空间更大。想明白了就知道,人的真正需求是很有限的,大多的需求,是给了面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2 23:17
就比如说中国的北京,人们宁愿在北京发展一两万买70平的小房子,也不愿在别的消费水平低的地方买一个一百多200的房子有那边的生活节奏快一点,人们可能会更加享受快节奏的生活。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2 23:24
因为他们觉得香港的发展是最好的其他地方都比不上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2 23:24
这是因为香港是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出来就意味着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