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埋儿奉母"故事的看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11 16:3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5 22:28
“埋儿奉母”孝德故事不宜较真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此话不无道理,我国古代还有“二十四孝”的故事。但据《新安晚报》昨日报道,最近安徽省六安市以“二十四孝”为题材画成图片,制作了一批街头公益广告,却引发了争议。其中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与几十年前鲁迅先生反感的一样,就是那个叫“埋儿奉母”的故事,过往市民称看了瘆得慌,感觉画面场景“就像是犯罪”。
公益广告何以弄巧成拙?不妨看看“埋儿奉母”故事本身,说晋代有一个叫郭巨的孝子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与妻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欢天喜地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原来是一个带有悲喜剧性质的童话故事!其所传播的,无非是“孝心能得好报”这样的理念。其实灌输这一理念的神话,在“二十四孝”中还有一些。比如春秋剡子的“鹿乳奉亲”、东汉董永的“卖身葬父”、东汉姜诗的“涌泉跃鲤”、三国孟宗的“哭竹生笋”等,无不是说孝行能感天动地,神人共赞。这样的孝德神话,与孟姜女哭倒长城一样,可视为一种感人的艺术夸张,如若真将其当成现实生活,那就像把魔术当成特异功能一样,必然十分纠结,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另外,“二十四孝”中,看似不是神话,但带夸张、渲染性质的,更有不少。比如“恣蚊饱血”,说晋朝人吴猛8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贫无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若去较真,这故事就很荒唐可笑:赤身引诱蚊子,岂不使蚊子越聚越多?不仅自己会被咬得疮痍满目,父亲也逃不掉蚊子袭击。再如有名的“卧冰求鲤”故事,化解河冰难道就没别的办法,非得解衣俯卧冰上?较真起来,简直荒唐可笑。一些论者称之为“愚孝”,便是如此。
然而我们看待这些古代孝德传说,不能只纠结于外表和形式,而忽略其表达的精神本义,否则,“愚公移山”也会成为“愚勤”、“瞎忙”。我们应该用一种“过滤”的眼光去看“二十四孝”,即滤去其怪诞的外表,而吸收其传承的精神营养。换言之,在学习古代经典过程中,应该融进理性与思考,进行自我咀嚼和自我消化,而不是生吞活剥、照猫画虎。
当然,类似“埋儿奉母”、“卖身葬父”之类的古代故事,带有浓厚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烙印,与现代文明和当今追求的法治精神背道而驰,即便是添油加醋的神话传说,也容易引发人们对于法律的漠视,其负作用可能大于正面效应,最好是当糟粕予以剔除。六安市在制作“二十四孝”公益广告时,未加甄别、处理,“原汁原味”端出来,可说是一种不动脑筋的懒汉做法。前段时间媒体曝光一些地方的“女德班”宣扬女性应逆来顺受,精华与糟粕不分,同样也是不负责任、不动脑筋、将糟粕当噱头的结果。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才有生命力。当今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必须是一种回归理性的继承,只有去粗取精,并融入时代元素加以冶炼,斑驳的传统文化才能沥去锈蚀、融进新钢,焕发既厚重又耀眼的光彩。
郭巨埋儿的故事讽刺了什么
2、生产力低下,生活贫困,只有“减员”活命,埋儿救母终不能长久;3、没有法治观念,把儿子生生活埋,是要杀人偿命的。《埋儿奉母》是二十四孝中的一则故事,讲的是一个叫郭巨的人,因家中贫困,他的母亲每次都要把为数不多的食物分与孙子吃,他因此深感不安,所以打算埋掉儿子,全力奉养母亲...
评论郭巨埋儿
埋儿奉母这个故事荒诞愚昧,迷信色彩甚浓。但根据古书记载分析,主人公郭巨可能确有其人,于是便成为封建社会宣扬儒家孝悌思想的典型人物,成为封建文人的笔下素材,通过夸张虚构,以说教世人效仿。鲁迅先生在读了《二十四孝图》中“郭巨埋儿”的故事之后,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
古墓壁画记载“反人性”孝道,埋儿奉母的典故出自哪里?
埋儿奉母的故事说的是晋代的郭巨为了奉养他的老母亲,而打算和妻子一起把儿子给埋了,最终感动了上苍的故事。其实埋儿奉母的本意是要求人们恪守孝道,去孝敬老人,但实际的做法却非常的反人性,绝对的不可取。毕竟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他们那样的行为都是属于故意杀人的。晋代的郭巨原本家境富裕,后来父亲...
埋儿奉母的典故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晋朝时期,讲述了郭巨这个原本富裕家庭的儿子,在父亲去世后,因家产分割而经济拮据。尽管他极其孝顺,但养家糊口的能力有限。在家庭贫困的背景下,他和妻子决定为了更好地奉养年迈的母亲,竟萌生了埋掉刚出生的儿子的想法。他们认为,母亲的粮食更为宝贵,孩子的生命可以等待...
用自己的话说说郭巨埋儿的故事以及作者的态度
1. 鲁迅年幼时阅读《郭巨埋儿》这一典故,原本应当是出于对郭巨孝顺行为的赞扬。2. 然而,这个故事对鲁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因此对父母表达出的忧愁和贫穷感到恐惧,对祖母的白发感到不安,甚至觉得孝顺的行为与自己的存在是对立的。3. 鲁迅不仅自己不愿意成为像郭巨那样的孝子,甚至担心父亲也会受其...
埋儿奉母的典故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1. 埋儿奉母的故事发生在晋朝,主角是郭巨。2. 郭巨分割家产给弟弟们后,承担起赡养母亲的责任,但家道中落,生活变得艰难。3. 郭巨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老母亲非常喜爱。家庭的经济困难使得老太太经常省下食物给孙子吃。4. 面对家庭的困境,郭巨和妻子商量,决定牺牲年幼的儿子以保证母亲的食物供应...
对"埋儿奉母"故事的看法
不妨看看“埋儿奉母”故事本身,说晋代有一个叫郭巨的孝子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与妻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
埋儿奉母的典故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但郭巨的做法未免太极端了,虽然埋儿奉母的故事现在还在二十四孝之中,小编也建议大家看看就好,不要模仿。与其把孩子活生生杀死来让老母亲过上好生活,为什么不能去努力工作赚钱,这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不是玩具不想要就扔掉。若不是因为得到了金子,这个孩子被活埋,之后再生下...
郭巨埋儿的故事讽刺了什么
讽刺了封建礼教思想根深蒂固,同时批判了愚孝。郭巨埋儿的故事主要讲的是郭巨为了养活母亲,打算埋掉自己的孩子,以节省粮食供养母亲。郭巨埋儿的故事讽刺了封建礼教思想中的“孝道”,同时也提醒要注重人的生命权和尊严,尊老爱幼的道理也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埋儿奉母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发
孝,就是好好侍奉亲人。若不合人情事理,就是天天大鱼大肉,也是不孝。何况仅仅是为了让老娘吃口好的,就要杀无辜的幼子?这就是陷亲人于不义,罪莫大焉!这算作孝的话,那就真没天理了。这是挖到金子了,要是没挖到,死者不能复生,杀人的大罪,罪不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