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10 03: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1 11:05
自2000年wafer bumping技术的兴起,晶圆级封装(WLP)领域见证了WLCSP与扇出封装技术的革新。WLP的核心在于通过并行晶圆处理,显著缩小封装体积,最初主要用于移动应用,如手机和平板,其中扇出封装技术如eWLB在摩托罗拉/飞思卡尔和英飞凌的版本中占据主导。
WLCSP的独特在于其不采用扇出设计,由于裸片尺寸小,仅支持内连接。早期的扇出封装如eWLB,如8x8mm的基带、PMIC和RF封装,展现了技术的潜力,随着InFO和FOCoS的出现,高密度和多裸片集成成为主流,如图7和9所示。InFO的创新在于将扇出与DRAM封装结合,提供3D连接,而FOCoS则在低成本网络和服务器应用中大放异彩。
封装技术的进步是为了满足日益复杂的需求,从传统的2D结构发展到异构集成(HI),如图10和11所示,这为小型化、高性能带来了显著优势。如图12所示,异构集成在各种领域中大显身手,从移动通信到物联网,都受益于WLP技术的创新。
WLP通过分离先进封装与生产,实现了低成本和灵活性的提升。通过在最优节点生产,器件能提供高性能、小尺寸和低功耗,如图13所示的从2D到3D IC的进化路径,包括WLP(扇入与扇出)技术的扩展。
图14详述了WLP的发展历程,从单裸片的扇出封装到多片和3D集成,它突破了尺寸限制,扩展了应用领域。市场动态表明,扇出封装在高端市场特别是移动市场中增长迅速,而扇入封装则主要在移动市场占据16%份额,见图15。
面对技术复杂性的挑战,WLP技术需要持续创新,如LB和RCP采用的die-down芯片优先工艺,以及扇出wafer的多die集成,如图23-28所示。3D和双面扇出技术的探索,如嵌入式TSV和铜柱电镀,如图30-35,展示了技术的前沿性。
InFO封装技术,如iPhone 7的AP,以其规模和创新性推动了行业界限,从晶圆级封装到3D-MiM封装,如TSMC的3D-MiM结构,封装系统设计和供应链面临重新审视。3D互连die的替代方案,如Nepes的Deep Photo技术,展示了技术进步的多样性。
扇出封装技术的标准化仍是一个挑战,大尺寸基板和异构集成成为未来目标,如12-450毫米晶圆。Samsung SEMCO等公司开发的面板级封装尺寸各异,技术转移需要材料、设备升级,如光刻工具和介质材料的选择。此外,自动化处理,如grinding、balling和singulation,需在性能、良率、成本和面板尺寸之间找到最佳平衡,见图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