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12 15:1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1 11:35
中国一家门户新闻网站的移民原因调查显示,在将近500位受访者中,将近80%选择移民的首要原因,是为了子女教育。
教育移民,是中国申请人选择移民美国人数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据BBC报道,这样的选择结果,无疑体现了中国家庭的传统教育思维模式——一切为了孩子。但是在付出高额代价,来到自己之前并不熟悉的环境,展开一段新的生活,试着融入本地社会时,家长会不会反思,为了孩子,这样的选择到底是否值得?
1为孩子移民
在国内,小朋友从还没出生就面临各种资源的短缺和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竞争。随着80后一代生育高峰期的到来,准妈妈想在知名产科医院觅得一席床位顺利生产,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需要提前疏通医院关系、各种打点,才能保证有床位供孩子顺利出生。不然就直接高额付费入住私立医院解决问题。
小学就不用讲了,重点小学赞助费按照年头计算,每年一万元的赞助费,积累到孩子小学毕业也是个不小的数字了。
更为重要的是,孩子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都很大,虽然中国小学一、二年级已经实行了课业减负,但是课后没完没了的各种学习班,已经演变成了升学技能的一部分,而不仅仅只为兴趣爱好。
这样算下来,孩子们的负担完全没有减少,而陪读各种补习班的家长们,往往挣扎在工作和照顾子女之间,感到压力倍增。
这样的环境之下,很多家长迫不得已动起了移民升学的念头。
2帮孩子适应美国
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美国的教育?如何减少文化上的差异,快速的融入美国社会,并能尽快的融入学校生活呢?家长要做好的几件事:
1让孩子学着独立思考
美国教育强于中国的在于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创造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习惯老师的答案是唯一答案的中国学生,会是比较困难的转换。
2做人做事要规范
美国是一个思想自由而在行为上守秩序的国家,学校的规范和中国的规范有很多差异。在美国大部分学校触犯校规可能导致很严重的后果。所以作为家长要帮助孩子了解美国学校的规矩和标准。
3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相对来讲,大多数的美国孩子是比中国孩子独立些的,这是和美国父母从小的训练有关。中国父母要学习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在安全的状况下,学习自己摸索,自己经验,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3孩子几岁移民最合适
从科学角度看这一问题,孩子几岁时移民更合适呢?
科学家研究发现,根据大脑的构造,人在9-11岁之前可以学会流利的外语。同时根据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和莫纳什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英语流利程度左右着移民未来的工资水平和升职潜力,而英语流利程度和移民时的年龄紧密相关。有专家表示,越早移民,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前景越好。
根据研究显示:9-11岁移民的孩子英语流利程度和在当地出生的孩子无异,而年纪大的孩子移民,平均来说他们的英语水平则不很好。
比如,中国移民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移民时5岁的弟弟妹妹和已满15岁的哥哥姐姐虽然来自同样的家庭、拥有同样的父母,但前者的平均英语水平和职场收入远远超过后者。
根据研究显示:11岁之前就已经移民与相同背景但18岁以后才移民者相比,日后的职场收入要高得多,多达15%。在子女11岁之前出国定居有助于他们流利掌握英语,对孩子以后的教育与就业更顺利。
虽然说不能以一概全,但是从以上研究结果分析:为了孩子能更快地学习语言及为之后在职业之路考虑,在孩子11岁之前将孩子移民国外比较合适。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1 11:36
北京市教委4月16日发布《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提出,将加强对学生实际居住情况的审核。“过道房、车库房、空挂户”等不符合居住条件的情况,不作为入学资格条件。
意见表示,今年小学入学将坚持免试就近入学,根据学位供给情况和户籍、房产、居住年限等因素,积极稳妥探索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的入学方式,形成更加公平完善的就近入学规则。
孩子入学真的更公平?更容易了吗?
对于此消息的出台,更多的人表示的却是对房价的更多担忧。依靠户籍、房产等才能入学的规定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广大家长对学区房的热情,这一政策的出台只是对入学所需房产标准的要求又提高了一层。
虽然,近期,针对北京房地产中介市场的违规行为,住建、工商、网信办等多个部门联合约谈了15家发布房源信息的网站,并提出对包含升值潜力无限”、“商住两用”、“学区房”、“买一层送一层”、“全款收房”等虚假宣传词汇,必须立即撤下。
但是,招生要求的硬性规定并不会因为广告词中没有“学区房”而使大家对学区房的热情有所减退。对于学区房都是买卖双方心知肚明的事情,没有“学区房”的广告语并不会抑制房价的疯长。从某方面来说,此政策让之前有可能入学的一部分孩子入学变得更加困难。
让我们焦虑的并非学区房,而是孩子的未来
百度百科上对学区房的定义是房地产市场的衍生品,教育资源垄断导致阶层固化的结果,学区房的出现折射出现行教育体制方面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一个城市教育资源的分配非常不均衡,造成一些所谓的“好”的优质中小学,这也同时体现出教育的不公平性。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的权利。
其实,让大家焦虑的并非学区房,也并非疯长的学区房价,而是对孩子未来的规划。
学区房的集中地往往意味着更集中和优质的教学资源,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才会让大家对学区房趋之若鹜。而学区房的购买则意味着你除了需要在孩子身上本应该投入的教育投资外,还要花更多的钱在房子上,对于诸多中产阶级而言,本应该过得很好的生活却因为学区房而大打折扣。
为什么一定要被“学区房”洗劫呢?
选择学区房,仅仅是给孩子入读附近“名校”的资格,却不能保证孩子一定能进入清华、北大甚至哈佛、牛津这样的世界名校。
只是为了这样一个未知选择,难道就一定要被“学区房”洗劫吗?当然对于资产丰厚的人来说,可能不在乎买房这些钱,但是一般资产非常雄厚的也不会为了这些所谓的“优质教学资源”焦虑不堪。
所以为什么不转变一下观念呢?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哈佛、牛津、耶鲁这样的世界名校,为什么不直接考虑移民出国,从小就让孩子接受与北美、欧洲本土同步的教学,毕业直接申请这些世界名校?
我们要改变的不是房子,而是教学观念。不停的给孩子增加学业上的压力,花血本购买学区房,家长孩子辛苦十几年,孩子终于高分考进“名校”,然而最好的培养和塑造孩子性格的好时光已经悄然流逝。现在很多人大学毕业后都是高分低能,根本不能游刃有余在这个社会上与他人交往。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展现的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等都是要从小在与身边的人的交往合作中一点一点培养出来的。开阔的眼界和宽广的胸怀也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国外没有炒成天价的学区房,没有补习班,没有暑假作业,没有像我们的孩子那样刻苦用功,似乎天天在玩乐中长大的外国孩子,却更多的解放了天性,逐渐发掘出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在未来的社会交往中游刃有余,从而成就斐然。
不要再为了学区房挤破头,不用再为了孩子的教育而焦虑,给孩子规划一个更好的童年和未来。
目前很多国家的移民政策都是一人申请,全家三代移民。不用担心孩子独自在异国他乡求学孤苦,缺失家庭温暖;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比国内学费低一半的国际学校;开放和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不以分数论能力高低,真正让孩子玩着学,轻松快乐成才。而这些都是以高考为终极目标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孩子所不能享受到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1 11:34
华人热衷教育,喜欢讨论教育。但大多是请成功家长传经送宝之类,所谓成功就是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很多这样的家长也愿意出来与人分享经验。但是孩子不那么听话,甚至惹事生非的家长没有几个愿意说出来的,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所以表面上我们的教育讨论会上听到的都是莺歌燕舞,捷报频传,但实际上很多问题并没有提出来,更没有展开讨论。廖宛虹女士文章能引起大家关注是很好的事,讨论这些方面问题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那么中国家长在子女教育上都有那些迷茫呢?以下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对。
第一,教育局限化
一说到教育,很多中国家长想到的就是学校,教师,书本,加上小提琴,钢琴,绘画等。体育在不少家长中受重视,但主要也是因为练体育对上大学有帮助。对于所有与考大学没有直接关系的活动都不认为是教育。不鼓励孩子接触社会,忽略了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性。
其实孩子要学的东西很多,只知道解数学题,弹钢琴是不够的。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立,帮助做家务,怎么待人接物,怎么对待挫折,甚至大人不在,来了坏人和房子着火了怎么办,都是必要的教育。学校里不教这些,但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很重要。
家长的责任在于发现孩子的天赋与兴趣,然后创造条件让孩子去学。那么多中国家长让孩子学钢琴小提琴,有多少是真正因为孩子在这方面的天赋或兴趣而要孩子学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发现并引导才是最好的办法。
第二,名牌大学情结
中国人喜欢名牌,什么东西都要最好的。所以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海外华人对奢侈品还比较理智,但对名牌大学的迷恋一点也不比国内家长差。
认为考上名牌大学就是成功。为了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不惜代价,给孩子带来烦恼,也给自己带来相当的压力。醉心于让孩子反复练习钢琴,小提琴,SAT考试,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虽然鼓励孩子练琴,甚至是强迫孩子练琴,而且以培养专业钢琴家,提琴手的高标准来要求。但如果孩子真喜欢了,要把弹琴作为职业时,家长们又反对了,因为练琴的目的只是为了考大学。
考上名牌大学不等于成功,考不上也不等于失败。弹钢琴拉小提琴对考大学有多大好处真值得怀疑,为什么中国孩子缺乏创造力,强迫练琴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段曲子,反复弹,反复拉,弹好了,拉熟了,创造力也就没有了。
第三,不知道怎么批评
中国家长像廖女士那种不敢批评孩子的不少,虽然像“虎妈”那样对孩子施行冷暴力的可能不多,但武断批评,强迫孩子的不少。只表扬不批评的办法只在小学生身上效果不错。美国人认为美国的教育问题很大,但他们以为是钱少了,班大了,教师工会太自私等引起的。但我认为只表扬不批评的教育方法对高中生是失败的,尤其美国公立学校里对学生缺少批评,使他们容易盲目自大。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在世界上常常被别国的人看成傲气十足。
孩子成长需要批评,“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批评不是强迫,更不是蔡美儿那种不许吃饭,不能上厕所的冷暴力。
到了teenage的高中生,家长要告诉他们懂得他们有权利的同时,他们也责任和义务。自以为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应该及时批评,加上适当的惩罚,比如取消参加原来答应的看电影,参加party 等。他们是表扬与批评是构成教育的两个方面。就像油门与刹车是构成开车的两个必要条件。只有表扬没有批评的教育就像只有油门没有刹车的汽车,迟早是要出事的。
第四,生怕孩子受苦
中国家长在学习上对孩子施加巨大压力,但在物质上却常常有求必应。我看到过有些华人家长自己还开着破车,但却给高中生孩子买新车。几个英里,有校车不坐,自己开车去。iphone, ipad,时髦的衣服,什么新潮买什么。然后却奢谈要怎么关心无家可归的穷人,要去非洲做自愿者,要节能以保护地球资源。如此言行不一的人,怎么可能真正地承担起社会责任?怎么可能知道什么叫感恩,什么叫珍惜?所有的一切都来得太容易了,他们以为这都是他们应该得到的。
我们都承认部队是锻炼人的好地方。部队怎么做的?就是严格要求,让你吃苦受累,经受磨炼。批评多,表扬少。什么事都让你自己干,你不可能依靠任何人。所以部队出来的人沉着,独立,谦虚,有责任心,意志坚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第五,把孩子当成生活的全部大部分中国家长,尤其妈妈们,除了孩子的学习,没有自己的生活与爱好。孩子是上帝,是太阳。孩子考上名牌大学,自己比孩子还兴奋,很有面子。孩子没有考上名牌,就觉得没有面子。孩子上大学后,父母的失落感非常强,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为自己活。生活失去意义,失去光明。这也就是廖女士被孩子骂了以后,非常失望,想要“海归”去了的原因,其实她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她是不是适合海归。
相比之下,美国人就要洒脱多了。子女长大成人离开家,他们很高兴,开始enjoy自己的life。
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好。把希望,幸福寄托在孩子身上,不但给他们压力,而且根本就靠不住。
最后想说的是,孩子有没有出息,一半是家长老师引导,一半是孩子自己的素质。“教学,教学“,一是教,一是学,缺一不可。“教”是老师事,家长可以帮点忙;“学”是孩子的事,家长不可能代替。再好的老师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孩子都教好,贫困农村学校的老师水平不高,但也常常会有学生很有出息的。历史上不少有成就的大家就是自学成才的。所以“学”比“教”重要。我们有时候把教育看成万能的了,孩子没有出息觉得是自己或学校的失致,孩子出息了觉得是自己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