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我翻译成语"一鸣惊人"的古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12 16:50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8 01:27
你说的这句不是开头,而是中间部分.请看
原文:
人主之言,不可不慎。高宗,天子也,即位谅暗①,三年不言。卿大夫恐惧,患之。高宗乃言曰:“以余一人正四方,余惟恐言之不类也,兹故不言。”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故言无遗者。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言而令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言,有辅周室之固。
荆庄王立三年,不听而好隐②。成公贾入谏,王曰:“不榖禁谏者,今子谏,何故?”对曰:“臣非敢谏也,原与君王隐也。”王曰:“故不设榖矣?”对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动,将以定志意也;其不飞,将以长羽翼也;其不鸣,将以览民则也。是鸟虽无飞,飞将冲天;虽无鸣,鸣将骇人。贾出矣,不榖知之矣。”明日朝,所进者五人,所退者十人。群臣大说,荆国之众相贺也。故《诗》曰:“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何其处也,必有与也。”其庄王之谓邪!成公贾之隐也,贤于太宰嚭之说也。太宰嚭之说,听乎夫差而吴国为墟;成公贾之隐,喻乎荆王,而荆国以霸。
【参考译文】国君说话,不能不谨慎。高宗是皇帝,登位正赶上居丧,三年不说话。卿大夫恐惧,很为这件事担忧。高宗说:“以我一人治理全国,我恐怕出言不善,因此不说话。”古代天子如此重视言论,所以说话不会失言。
成王和唐叔虞平时闲居,拿一个梧桐叶当做玉珪,交给唐叔虞说:“我用这个封你。”叔虞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周公因此向成王请示说:“天子要封虞吗?”成王说:“只是我自己和唐叔虞开玩笑罢了。”周公说:“我听说,天子不说玩笑话。天子说的话,史官要记载,乐工要歌诵,士要颂扬。”于是就封唐叔虞在晋地。周公旦可以说是善于言辞的了,一发言使得成王更重视说话,表明了爱抚弟弟的意思,又辅佐了王室。
楚庄王继王位三年,不喜欢直言进谏而喜欢隐语。成公贾进谏,庄王说:“我禁止进谏,现在你来进谏是什么缘故?”成公贾回答说:“我不敢来进谏,我是和君王说隐语的。”王说:“为什么向我说隐语呢?”回答说:“有只鸟栖息在南方的山上,三年不动不飞不叫,这是什么鸟?”庄王猜度说:“有只鸟停在南方的山上,它三年不动,是用来定自己的志向;它三年不飞,是用来增长翅膀(增强国力);三年不叫,是用来观察治民的法则。这只鸟虽然不飞,飞就要冲天;虽然不叫,叫就要惊人。你出去罢,我知道这个隐语的意思了。”第二天上朝,提拔了五个人,贬退了十个人。群臣非常高兴,楚国的百姓互相庆贺。所以《诗经》上说:“为什么这么久呢?是要行仁义呀;为什么这么长呢?是要建功业呀。”说的就是庄王这样的人吧!成公贾的隐语,比太宰嚭(pǐ)的游说强多了。太宰嚭的游说,夫差听了,导致吴国灭亡;成公贾的隐语,使楚王清醒,楚国因此而称霸天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8 01:22
“一鸣惊人”这则成语源于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韩非子·喻老》记载这件事说:“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有所暗指的话称‘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韩非子的记载是这则成语最早的典源。
《史记·滑稽列传》也载有楚庄王之后同类事:“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通“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说,南方的土山上有一种鸟,三年不鸣不飞,但一飞便可冲天,一鸣便能惊人。后世遂用“一鸣惊人、一鸣、一飞鸣、冲天翼、三年翼”等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
成语“一鸣惊人”故事中的楚庄王,为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贤君,前613年———前590年在位。他少年即位,面临朝政混乱,为了稳住事态,他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实则暗地里在等待时机,人问之,曰:“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他在位22年,为了楚国的振兴,物色到了一大批忠臣良将,为朝廷所用。他知人善任,广揽人才,重用了苏从、伍参、孙叔敖、沈尹蒸,让他们整顿朝纲,兴修水利,重农务商。在楚庄王的领导下,国家日渐强盛,先后灭庸、伐宋、攻陈、围郑,陈兵于周郊,问鼎周王朝。前597年,于今河南荥阳北大败晋军。公元前594年,迫使宋订下城下之盟,并陆续迫使鲁、陈、宋、郑等国归依,使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一鸣惊人>>的文言文解释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8 01:20
谢谢baogong2004~~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