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何绍基、王�运、王先谦、欧阳中鹄、叶德辉、易培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11 23:0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1 13:48
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1643年,农民起义军势力非常壮大,张献忠曾邀他参加农民军,他拒绝了。1644年,清兵入关,不断往南推进,王夫之和友人管嗣裘一起在衡山起兵抗清。兵败,逃到广东肇庆,效力于南明桂王政权,对桂王政权里许多人结党争权深表不满。不久,他见大势已去,辞职还乡,长期住在湖南湘西苗瑶山区。他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努力著述,人称船山先生。著作现存《船山遗书》288卷,还有一部分已经散失了。代表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黄书》《噩梦》和《读通鉴论》等。
王夫之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又说:“气者,理之依也”,这里的“理”是指精神,即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王夫之还研究了认识论反映论的一系列问题。他认为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而认识则来源于实践—“纾”(这里的“纾”,指的是个人的实践)。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何绍基,1799年生,1873年逝世,道州(今湖南省道县)人。中国清代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居士。何绍基的书法,四体皆工,大小兼能,亦善篆刻。其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还掺入北碑及欧阳询、欧阳通的险峻茂密的特点,追求《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小楷又兼取晋法,笔意含蕴,行草书熔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亦自成一格。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融厚有味;晚年人书俱老,已臻炉火纯青阶段,是清末碑学大家。
王先谦
(1842-1917)
城南书院、岳麓书院山长。
长沙县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18岁补禀膳生。咸丰十一年(1861)赴安徽安庆,任长江水师向导营书记,数月后辞归。同治三年(1864),在湖北提督梁洪胜营充幕僚。同年乡试中举人。明年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累迁翰林院侍讲。光绪六年(1880)任国子监祭酒。复在国史馆、实录馆兼职,充云南、江西、浙江三省乡试正副考官。十一年督江苏学政。任内延揽文人,在江阴南菁书院开设书局,校刻《皇清经解续编》,成书1000馀卷;还刻有《南菁书院丛书》。其间,还疏请筹办东三省边防,罢三海工程,弹劾徐之铭、李莲英等。
光绪十五年(1889),王先谦卸江苏学政任,回长沙定居。次年主讲湖南思贤讲舍,并在讲舍设局刻书。十七年任城南书院山长。二十年转达任岳麓书院山长,主讲岳麓书院达10年之久。
中日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在全国兴起,湖南一些士绅开始兴办近代工业。王先谦投资银1万两,与黄自元、陈文玮等集股,并拨借官款,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创设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始终经理其事。公司开办数年,折损颇多。不久交给官办,终因经营不善,于二十五年停办。
王先谦与绅士张祖同、叶德辉等一贯干预地方事务。“久住省垣,广通声气,凡同事者无不仰其鼻息,供其指使,一有拂意,则必设法排去之而后快。”光绪二十三年冬,湖南时务学堂成立,该学堂总理熊希龄聘梁启超、韩文举、唐才常等维新人士任教习。他初与张、叶等阳为支持,阴图操纵。继因维新运动高涨,他攻击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等“伤风败俗”,“志在谋逆”,“专以无父无君之邪说教人”,使学生“不复知忠孝节义为何事”;指斥南学会和《湘报》宣传民权平等学说为“一切平等禽兽之行”,“背叛圣教,败灭伦常”。并纠集张祖同、叶德辉等提出《湘绅公呈》,呈请抚院对时务学堂严加整顿,驱逐熊希龄、唐才常及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又致书陈宝箴,提出停刊《湘报》。还串通省内劣绅,鼓动岳麓、城南、求忠三书院部分学生,齐集省城学宫,商定所谓《湘省学约》,用以约束士人言行,对抗新思想传播。及至戊戍变法失败后,其门人苏舆编辑《翼教丛编》一书,集中攻诬变法维新,并颂扬王先谦能事先“洞烛其奸,摘发备至”。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唐才常等所领自立军起义失败,王先谦、叶德辉等人向巡抚俞廉三告密,搜捕杀害自立会人士百馀人。
二十九年,学堂渐兴,王先谦仍主讲岳麓书院兼任湖南师范馆馆长。旋以“人心不靖”,“邪说朋兴,排满革命之谈充塞庠序”,遂不复至馆。同年,岳麓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
三十四年,王先谦所著书经巡抚岑春蓂呈送清廷,受到嘉奖,赏内阁学士衔。宣统二年(1910)湖南灾荒,长沙发生抢米风潮,他以“梗议义粜”,奉旨降五级调用。以后,竭力反对民主革命运动。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后,他改名遯,避居平江,闭门著书,凡3年,乃还长沙。至民国6年(1917)病逝世。
王先谦博览古今图籍,研究各朝典章制度。治学重考据、校勘,荟集群言。除前述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外,还编有清《十朝东华录》、《续古文辞类纂》等。著有《汉书补注》、《水经注合笺》、《后汉书集解》、《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等。为文远追韩愈,又以桐城派阳湖派自许;其诗被称为“得杜之神,运苏之气”,“置之清代集中,挺然秀拔”。有《虚受堂诗文集》。
欧阳中鹄 (1849——1911) 湖南浏阳人。亦名忠鹄,字节吾,号瓣姜。学者,官至广西灵抚。弟子谭嗣同、唐才常,孙子予倩。同治十二年(1873)中举,任内阁中书。受户部主事谭继洵之聘,教其子嗣襄、嗣同。光绪三年(1877),欧阳中鹄从北京返回故里,谭嗣同、唐才常又拜其门下就读。欧阳中鹄知识渊博,谭嗣同称其学问“实能出风入雅,振前贤未坠之绪。欧阳中循规蹈矩鹄推崇变革,曾发表“变法之论”。在接到谭嗣同“兴算学”的信函后,欧阳中鹄即着手筹办算学馆。此举遭到了浏阳顽固守旧分子的强烈反对。欧阳中鹄遂与唐才常、刘善涵等商议,会聚同仁集资,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浏阳文庙后山奎文阁开办算学社。 随着维新运动在全国各地的展开,此时湖南的变法改革已进入高潮。可欧阳中鹄却对谭嗣同“尽变西法”的主张产生了异议,一改其初衷,变得消极起来。光绪二十四年,欧阳中鹄进京纂修《会典》。二十九年授广西思恩知府。旋调省署,总办文案。三十一年,授平乐知府。平乐多瑶族,地瘠民穷。首领下令,生两孩者弃其一,生三孩者弃其二。人心惶恐。欧阳中鹄到任后,先晓以大义,继设平粜,通贸易,置学校,教之以文字。“未期年,成效大著”。时有诗日:“瑶人拜舞桂人歌,捷报流传美政多”。光绪三十四年,欧阳中鹄调任桂林知府。宣统二年(1910)补授广西提法使。次年病故,终年62岁。其遗作有《瓣姜文稿》传世。
http://www.luobinghui.com/s/Print.asp?ArticleID=12115叶德辉
易培基
(1880——1937)字寅村,号鹿山。湖南长沙人。早年毕业于武昌方言学堂,曾留学日本。通经史小学,旁及金石文字,旁及金石文字,历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兼国立图书馆馆长、上海劳动大学校长。南京政府时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农矿部长,后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兼古物陈列所所长。1933年被控涉“故宫盗宝案”而辞职。后逝世于上海。撰有《三国志补注》等。书作散漫清奇,别具新意。
http://www.changde.gov.cn/changde/72635954367561728/20040709/12993.html易顺鼎
http://zj.usb9.com/zj/ys183.htm齐白石
http://www.tinglan.com/theatre/chinesetheatre/huaju/people/001.htm欧阳予倩
http://www.csszqzx.com/ourweb/themeweb/mtdd/heluding.asp贺绿汀
http://www.yuwenba.com/Article/Print.asp?ArticleID=3669沈从文
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字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湖南长沙人。
生平
多才多艺,著作等身。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后田汉任职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局局长。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1979年4月平反,在北京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编辑]
成就
田汉一生从事于文艺事业,创作话剧、歌剧60余部,电影剧本20余部,戏曲剧本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其中《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后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话剧代表作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乱钟》、《回春之曲》、《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及改编戏曲剧本《武则天》、《江汉渔歌》、《白蛇传》、《金鳞记》、《西厢记》、《谢瑶环》等。《关汉卿》代表田汉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丁玲(1904-1986),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一生富于传奇色彩。早期追求个性人生,最终走向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其文学创作也由最初的单纯抒写个人苦闷逐步转向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成名作是发表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心理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参加革命队伍后,创作了一系列歌颂抗日将士的小说和散文。延安时期,因发表《三八节有感》等作品而在1942年的整风运动中受到批评。四十年代末完成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 1955年,作为“丁玲反党集团”的主要人物遭到批判,随即被流放到北大荒长达8年,之后又被投入北京秦城监狱。5年后出狱,被送到山西乡村改造。1979年平反。随后任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大型文学期刊《中国》的主编。1986年3月4日病逝于北京。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1 13:54
你忘记问曾国藩与杨昌济了
王�运这个人中间少打了一个铠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