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13 19: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0 02:29
五帝时期 距今约4500年至4000年,“尉迟寺人”,沿北淝河择高地而居。从出土的农耕文物判断,他们已与中原华夏的高辛氏族和禹氏族,有了融合关系。 夏 《禹贡》:属豫州之域。巴、过、戈氏族居于涡、淝间。 商 北冡山,乃《诗经·殷武》所记之景山;乃《竹书纪年》:盘庚自奄迁都的“北冡”;明嘉靖《寿州志》:“北冡”为商汤会盟之地; 《国语》记为“萧蒙”之“蒙”;故蒙古称景亳,汤的初都。今古城垣犹存,且有“殷社”古碑。 商时,蒙境有冡、嵇二方国。明万历《蒙城县志》云:“蒙为国,且数千年,旧故无志,于寿阳志中见之。”旧志又称:商时为“北冡”。罗泌《路史》辩:“北冡,蒙字尔”。故“北冡”乃蒙也。 西周 为蒙国(见《阜阳地区志》)。 春秋 蒙国和萧国(今萧县境)被宋国并吞,为宋“萧蒙”之地(《国语·楚语下》云:“宋有萧蒙”)。宋昭公曾将“萧蒙”封给其弟公子鲍,鲍即宋文公。宋楚反复争夺“萧蒙”,“萧蒙”归属不定。 战国 “萧蒙”属楚。庄子出生之“蒙”,即“萧蒙”之蒙。 战国末,楚于蒙故邑(今檀城)置蒙县。 秦 蒙县属泗水郡(一说属砀郡)。 西汉 置山桑县,属沛郡,治所仍为今檀城。 东汉 光武封横野大将军王常为山桑侯,建山桑侯国。王常子王广时,国除,复置山桑县,属汝南郡。 三国 属魏国豫州谯郡,后划归汝阴郡。 西晋 属谯郡。 东晋 属谯郡。 北魏 取南朝宋淮北之地后,废山桑,于皇兴年间(467年-470年),置涡阳县,属魏谯州南焦郡,治所迁至今蒙城涡河北岸漆园故址。 太和(477年-499年)中,改谯州为涡州,涡阳为州治(见《水经注》)。 景明(500年-503年)中,置涡阳郡(涡阳为郡治)。 梁大通元年(527年),梁取涡州,改置西徐州,涡阳仍为州治,治所迁至涡河南岸。梁同时置北新安郡(治今涡阳蒙关店)。 东魏 武定六年(548年),东魏取梁之西徐州、北新安郡,复置谯州、谯郡、涡阳县,改北新安郡为蒙郡,辖蒙(蒙关店)、勇山(今涡 阳丹城集)二县(见《舆地广记》、《安徽建置沿革》)。 北齐 废蒙郡,保留蒙县。 北周 仍为谯州、谯郡、涡阳县(治今蒙城县)。蒙县、勇山废,并入涡阳县。 隋 开皇初,废郡,涡阳县属谯州。 开皇十六年(596年),改涡阳县为淝水县(治所今芮集),属谯州。 大业七年(611年),复改淝水县为山桑县,属谯州。 唐 贞观十七年(643年),山桑县属河南道亳州。 天宝元年(742年 ),改山桑为蒙城县(治所迁至今蒙城。县名沿袭迄今,故以下只记隶属变化),属河南道亳州。 五代 属亳州。
北宋 属淮南东路亳州。 政和六年(1116年),属安丰军(治寿州)。 金 属南京(开封)路寿州。 元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属河南行省(治开封)安丰路(治寿州)。 至政二十六年(1366年),属江南行省(治今南京)安丰路。 明 属南京凤阳府寿州。 清 顺治二年(1645年),属江南省凤阳府(治凤阳县)寿州。 康熙十五年(1676年),建安徽省,蒙城属安徽省凤阳府寿州。 雍正十三年(1735年),属安徽省颖州府。 * 元年(1912年),属安徽省寿州。 三年,属安徽省淮泗道(道尹驻凤阳县)。 十七年,直属安徽省。 二十一年,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治泗县)。 二十七年(1938年),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治阜阳)。 二十七年六月,中国*党建立板桥区抗日民主*。 三十三年(1944年)十二月,蒙城北境建立宿蒙县,属*淮北路西第二行署。 三十四年十二月,宿蒙县属华中区第八行署。 三十六年六月,宿蒙县属豫皖苏区第三行署。 十一月,县南境*建立蒙城县,属豫皖苏区第六行署。 新中国时期 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战地中转医院就设在许疃,许疃人民成立担架队、运粮队,抢救伤病员,运送给养,为新中国的解放作出很大的贡献。1949年3月,裁撤宿蒙,宿怀、蒙城(涡河南)、雪涡四个边区县,建立蒙城县,原蒙城辖区恢复。属豫皖苏区第六行署,4月,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据县志记载,在八分区时期(我党新四军根据地)宿蒙县就设立许疃区,当时濉溪县的任集、界沟、忠阳及我县的范集、张集,板桥的一部分隶属许疃区管辖。
1952年4月,属安徽省阜阳专区。 1971年3月,属安徽省阜阳地区。 2000年6月,属安徽省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