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2 22:00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8 16:17
“敦伦”出自周公之礼。 “周公之礼”指同房的一种委婉说法。 西周初年,男女关系混乱,于是周公制定了关于结婚以及同方的一系列规定。他从婚礼入手,进行改革。把男女从一开始的普通关系一直到结婚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对其进行了划分,分了七个环节,并且作了细化,作了规定,这被称为“婚义七礼”。其中的第七礼就是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敦伦是交配的雅称,专用于夫妻,情人不能用。
西周初年,男女之间的关系非常混乱。而周公为整改风俗,专门制定了一系列规则。因为周公非常重视婚礼,所以把男女从最初的说亲到最后的成婚总共分成了七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称“婚义七礼”而且周公为了让当时的百姓明白什么是婚义七礼,还与他的妻子现身说法。在演示的时候一切都非常顺利,只是一直到第七礼敦伦的时候,周公的妻子拒绝了。
敦伦,即同房,是一个雅称。在最后的环节的时候妻子拒绝继续演示。但是在这时,周公看见了几个葫芦瓢,而且这几个葫芦瓢还可以分开合并分开合并,于是周公顿时计上心头。第二天,周公就把士人叫到了当时的学校聚集在一起,再一次重新讲解“婚义七礼”。这一次在说到“敦伦”时,他拿出一对葫芦瓢来比喻什么是敦伦。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男女如果要结婚都按照这个“婚义七礼”,并且因为周公在讲解敦伦时用到了葫芦瓢,所以葫芦瓢还被视为是结婚的礼器。
一直到春秋时代,“婚义七礼”逐渐荒废,孔子于是重修旧典。在修到第七礼的时候,孔子认为要与时俱进,所以就把第七礼给改掉了,变成了“六礼”。不过因为民间照旧把葫芦瓢作为婚礼的礼器,于是孔子只好根据民意把葫芦瓢写入礼书,但是这一次的葫芦瓢只是作为夫妻之间喝同心酒的杯具。因为第七礼起初是周公发明的,所以也被称为周公之礼。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8 16:20
在西周初年,男女关系滥情,由此周公规定男女双方在结婚之前都不可以随便发生性关系,直到结婚当天晚上才可以。从而产生了周公之礼,同时周公制定了嫁娶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而敦伦便是最后一环也就是结婚当晚行房事。这两者可以做同义处理,但行周公之礼使用更为广泛,更强调男女之间不可滥情,敦伦特指夫妻之间,是嫁娶礼仪的一环。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8 16:21
“行周公之礼”是指男女双方在结婚的当天晚上发生关系,而“敦伦”是指敦睦夫妇之伦,有指导夫妻行周公之礼的意思。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8 16:16
有一句话叫做“行周公之礼,敦睦夫妇之伦”,可见“敦伦”和“行周公之礼”是不同的。那他们具体有什么不同呢?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周公之礼。这个词的来源据说是在西周初年的时候,那时候的男女滥情引发了很多不好的事情。周公觉得这样是不行的,为了杜绝男女滥情的行为,周公规定男女在婚前不可以发生夫妻之实,只有到了结婚那天才可以。于是,后来大家就把这种礼仪叫做“周公之礼”。
周公之礼具体有七个环节,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礼仪要求和具体规定,这些被合称为“婚义七礼”。而“敦伦”就是这七礼之一。“敦伦”含有指导新人按礼行事的意思。据说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学习礼仪,周公还与妻子一起排演了七礼,可是“敦伦”这一礼仪实在难以在众人面前演示,所以的周公的妻子拒绝了。
踌躇不决的周公不知道怎么跟大家解释“敦伦”,刚好这个时候他的儿在玩葫芦于是忽然有了方法。他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拿出一对葫芦。用葫芦来比喻男女本为一体,分开后则男女有别。夫妻敦伦就像分开的葫芦重新合在一起一样,男人在上女人在下跟天覆地载的道理是一样的。这样就可以阴阳和谐,天地之间也有了秩序。从此所有嫁娶成婚都遵循“七礼”行事,而被周公拿来隐喻的教具葫芦瓢也被当成了婚礼上的礼器。
后来孔子重修礼典。修到“婚义七礼”时,他认为顺应时代改变可以把“敦伦”省掉。于是后来的婚姻的礼俗是孔子修后的“六礼”,不过按照民间的一些礼俗孔子有把民间收葫芦瓢也写进了礼书,被称为“合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