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生活寻茶途中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2 23:4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2 18:39
每个春季,都是茶山的诱惑,祁门、庐山、武夷山,太姥山直至云南,都已人头攒动。清明谷雨,芽自生发。一粒种,一土,任它笼络古今寻味之人。为找一片好叶子跋山涉水,有瘾者,魂都牵着一缕茶香。
六大茶山,恍然一梦
刚刚过去的春季,正是云南茶山的盛会。茶马古道研究专家周重林也赶着这最好的时节,游历茶区。“云南是一个可以缅怀的地方,到了这才可以见到茶叶最初始的样子。”从事茶叶研究和写作的这些年来,云南让他流连忘返。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漂洋过海的各色茶种大多都能在云南找到根基。普洱茶则是云南的名片。雍正七年,清政府在今宁洱县设置了普洱府,普洱才由此得名。然而普洱真正走入人们的视野,也只是2003年之后的事情。
“因为历史、人群、地域、商业的稀释,普洱话语显得零散而混乱。”周重林说。边疆,边民,边茶,一直以来普洱都是马背上的黄金,茶马古道穿越整个大西部,被运往藏区,牵动着四十多个民族的生活。“真正是最近5年,普洱才火起来。”
景迈山,位于云南西南边陲,山中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漫山遍野的古茶林已成为了现存最大、最完整、最丰富的普洱茶文化保留地。
寻宝普洱,必然要索骥六大茶山,古六大茶山指的是漫撒(今易武)、倚邦、攸乐、莽枝、蛮砖和革登,旧传武侯遍历六山,遗器诸处,“留铜锣于悠乐,置铜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蹬,置撒袋于慢撒。”今日亦有澜沧江内外六大茶山之别说。然而,寻茶于云南深山多年的陈绍泉自有一套自己的寻宝图,他把所有茶区归为三山。自上世纪80年代,陈绍泉就开始了自己的寻茶历程。
陈绍泉在广州的茶叶公司专做云南古树普洱,他自己却没有一台车。“我有8台车都在云南,都是越野车,方便上山。”如今去到云南,无论是易武、普宁还是勐海,到处人声鼎沸,村民们既售茶又开客栈。忙着在各家各户收鲜叶的茶人,夜来风雨碰上停电,还得点上柴火杀青。
而30年前,陈绍泉初到此地之时,农民还只是采些野茶自己喝。陈绍泉带着猪肉和盐巴上山换茶,跟着当地人翻山越岭地找古树,经常要带着睡袋住在山里。
陈绍泉一年至少有7个月都在云南,广州茶叶圈子里提起他来,可能会略感生疏,而在云南,陈绍泉的大名几乎无人不晓。多年走下来,他对古树产区如数家珍,却轻易不露,这都是他一步步从泥土中刨来的经验。对于一些山坡上珍贵的老树,陈绍泉还特意雇了当地人看管护植,生怕有一棵照料不到。
如今,村村镇镇的生意越做越专业,店面里的茶样依次排开,前面的玻璃杯里是泡好的茶水,以供观色。不远的公路上,装满茶叶的车辆静待买主。茶的差别,往往就在毫厘之间。传统普洱讲究一山一味,只用一个山头的正山纯料制饼,“同庆号”“宋聘号”就是著名的老字号。
然而近十年,拼配的普洱也逐渐占据了一方市场。如何分辨个中差别成了一大难题,然而这对陈绍泉来说易如反掌,只靠观察,他就能准确地判断出茶饼的组成,几个山头分毫不差。面对众多登门拜师的人,品产区也成了陈绍泉收徒的第一关。
近两年来,古老的六大茶山仿佛一夜之间被新的山头取代,老班章、冰岛、昔归、曼松等小村寨成了炙手可热之地,许多人不惜为此一掷千金。仅勐海县下辖的村落老班章,2013年全村依靠卖茶收入过亿,以至于潮湿季节,农户不得不到屋顶晒钱,某家银行来此设立支行的第一天,流水就超过了300万。
小产区茶依旧备受追捧
勐海曾是茶马古道上的一座边境小城,与缅甸接壤。周重林曾多次来到勐海,发现到勐海卖茶成了一个行规,不要说大理茶商,连临沧、普洱的茶商也会把茶叶不惜成本地运送到勐海来,只有这里才卖得起价。一位当地的店主告诉周重林,在“普洱茶疯狂”的2007年,一度一料难求,甚至连贵州、福建的茶都往勐海送。随后,普洱茶迎来了一次大崩盘,卖的卖,死的死,许多人的身影再也没有出现过。
在云南临沧市凤庆县锦绣村,也有一棵3200年的古茶树,被当地人称作“锦绣茶祖”。2007年,这棵古树制出的一片499克茶饼,被拍出了40万元的天价,每克800多元,相当于四倍黄金的价格,创造出了新茶拍卖的最高纪录。
“我是最反对拍卖的,简直就是害人害己,这棵树你既然保护了,你就不能用来生产,这么贵很多人就会去偷采,这是一棵国宝啊,要是搞死了,拍卖的这几个人就是历史的罪人。”陈栋几十年来的科研工作,都致力于高香型茶树的选育。
他非常反对这种炒作:“你能把整个产业价格提高吗?最高兴的只能是这片山头的投资商。”“整个茶业是供过于求的,现在生产发展得太快。”陈栋说。湖北、湖南、贵州、四川都在大量发展绿茶,贵州五年之内,推动了六百多万亩绿茶,“六百多万亩是什么概念,是半个中国的茶叶规模,砍掉原始森林来种茶,没有好种,种出来的茶也是过时的。”
景迈山,位于云南西南边陲,山中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漫山遍野的古茶林已成为了现存最大、最完整、最丰富的普洱茶文化保留地。
经历了2007年的普洱价格大跳水,但整个茶叶市场已经逐渐在元气恢复中明白了接地气的重要性。然而一些小产区茶依旧备受追捧,易武的七村八寨,麻黑、落水洞、薄荷塘等一饼难求。
这几日,茶友们在朋友圈里转发着一篇《高级茶人装逼指南》:普洱要喝台湾回流的,架子要是红酸枝的,斗茶要一针见血说出哪个坑哪个涧的,最好乘胜指出是坑底还是坑沿的,香要焚、曲要奏,红泥炉子得用橄榄炭,照片里单要留下端着青花的一只素手。
古清生:一个人的世外茶源
古清生在神农架的茶园海拔超过一千米,即便是夏季,也凉风习习。写过了千页纸,走遍了全中国,古清生还是回到了家乡湖北。羁鸟恋旧林,“我想要的田园生活,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古清生的狗、鸡、鱼,跟他一起守着200亩的茶园。
单恋神农架
4月,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也是古清生最为忙碌的时候。茶树即将发芽,200亩茶园等着剪枝。往年,需要10个雇工才能干完的活,今年他一人全包了,每天都要在上山干8小时。“他们剪得不好,这次我生气了,自己来。”
清早,古清生就被窗外叽叽喳喳的鸟叫醒。自打2009年上山,他就在山上修了一座二层小楼,在这个百余人的小村子里,遥遥与几户人家鸡犬相闻。“我这里家大口阔,边牧要吃狗粮,另外一个狗狗要吃肉汤,鸡子不吃玉米也要吃饭。”照顾好一家几口,带上茶和开水,古清生就上茶园了,狗在前面跑得飞快。
早在2006年,古清生为了写《金丝猴部落》,就跟着科考队员在神农架长待了一个多月。十余年前,他就已经是京城有名的自由撰稿人,上世纪90年代末,他开始环游中国,写出了《武陵源》《中国大鲵》《黄河弯黄河长》,最终把眼光投向生态写作,不料不但迷上了金丝猴,更迷上了神农架。
“生态是西方人吃饱了研究的事,但我就是喜欢。”古清生说。神农架覆盖着广袤的温带阔叶林群落,加之千余米的海拔高度,雾带环绕,最宜种茶。2009年,古清生签下了两亩茶园,开始了农人的生活。为了选定最优质的环境,古清生把当地的土壤拿去科研机构化验,研究人员很惊讶地说,“这样的土壤真是很少见了。”
“谁要是没有通知到,打听着了大老远背着筐就奔来。”在古清生打理的这座山头上,采茶成了大家的节日。
古清生很清楚,自己要种的就是生态茶,传统的茶叶种植方法对他来说根本不适用。古清生生怕辜负了这片好土地,对任何可能接触化肥的环节严防死守,自己剪枝,自己植土,精心侍弄着两亩地。来年,终于炒出了14斤茶,他把一半都寄给了北京的朋友。京城名厨大董尝了,觉得这茶不一般,有种特殊的味道,让他开价。古清生开了三千,大董当即就要了。直到现在,茶园扩大了10倍,古清生的茶叶依然是北京大董和鼎泰丰的专供,在酒水单上的标价不逊各路名茶。
“我想把这里变成一个花园”
“种第一批茶的时候,我开着轿车拉菜饼去施肥,当时很奢侈。”后来,古清生发现当地人都好吃辣,便询问农民哪里的辣椒最好吃,实地去考察了一番,原来那里都用金丝燕粪施肥。该村有几万只金丝燕,每年春天从南印度洋飞来,卵孵小燕,地上堆起很多粪便。古清生找到了附近的燕子洞景区,用一篇文章换了一车燕粪。陆陆续续,古清生还作文换过马粪、梅花鹿粪、羚羊粪,全都搞到茶园里,可是茶园的面积渐渐扩大,这些资源就不够了。
山林还得山养,落叶腐化后的腐殖土取之不竭。古清生花了22万买了400吨腐殖土,铺在园子里,用几年的时间把土壤完全改造了过来。除了化肥,除草剂和杀虫剂古清生也非常反对。“农民使用化肥和除草剂,一旦用上了就跟吸毒一样,戒不掉了。”
茶园里的植被非常茂盛,除了野生植物,古清生还在茶园的缝隙里套种了1万多株蕙兰。古时蒙顶山上的贡茶,即是兰茶共生。植物也有敌友,兰茶香气浸染,互为增益。5月是采茶的季节,也是兰花盛放的时候,茶香和兰香弥漫山野。房前屋后,茶园四周,古清生种了大片的玫瑰、月季,渐渐地他发现引进的欧版月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农民的家里,想是有人眼馋美景,偷拿了种子。古清生并不生气,还特意准备了各色花种发给农民,“文人有文人的理想,就像以前书中看到的法国庄园,我想把这里变成一个花园。”
当初笑话古清生开车拉粪的农民,现在也开始能够理解他的做法。剪枝、除草,古清生尽量亲力亲为,可是采茶的时气不等人,雇工是唯一的方法。“当地人不种茶,没受过训练,采茶也得学,我给的采茶费就特别高。”
谁能永久给我打工?
目前,古清生的茶园年产量刚逾千斤,算不上高产,成本却高得吓人。“如果每斤茶叶的成本达不到一千,一定是哪些环节没有做好。”古清生的商业思维总是反其道而行之。曾有朋友要给古清生投资,他却不愿意做大。“一有投资,就不得不屈服于资本,谁能让我满园子种花,我自己想不要产量就不要产量。想要做成品牌,必须要有一个味道是恒久不变的,谁能永久给我打工?只有我自己。”
“没有电话,我三天也说不上一句话。”可古清生并不觉得孤单,家里的鸡和狗等着他喂食,池里的丁桂鱼等着他刷背。年前,古清生回了一趟北京,住在搜狐安排的酒店里,重温鼎泰丰的蟹粉汤包,从前的老北京,长安街,小旅馆,大酒店,文化圈,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中闪现。
曾经,古清生的理想是住到西藏林芝去,那里有世界上最大的蝴蝶。如今,他的心安在了神农架,山上才是他日复一日耕作的桃花源。古清生在博客上记录下了自己山野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是从来都用“俺”自称,“我们老家是客家人,说话还是用俺。我觉得这样蛮好。”
周重林:只写一片叶子的故事
“茶跟酒不一样,茶是没有坏词体系的”,周重林很认真地说。茶和酒同作为“饮”的高级形态,词汇却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内涵,我们可以轻易地说出“灯红酒绿”“酒池肉林”,却最多也只能举出一个“茶饭不思”。
周重林喜欢写,也喜欢饮,作为一名专职作家,茶让着他着迷不已。这些年来,跑的都是茶路,写的都是茶事。“四五月,正是上茶山的时候。”新作《茶叶江山》在行走故事中,回溯了近百年来有关茶叶的种种争论,进而探讨了中国茶叶复兴的际遇和挑战,出版以来即成为业界热门话题。
“带着你做的茶来和我PK下?”
今年4月初再上茶山,周重林跟着一位颇有经验的毛料商人郭成龙体验了一次收茶的全过程。翻过了4小时的山路,他们终于从景洪高庄赶到了曼松。“茶农见到郭成龙,又兴奋又紧张”,周重林在博客中写道。郭成龙是买茶大户,但是挑剔而谨慎。萎凋时间,杀青温度,晒青环境,稍不留神就能被他挑出毛病。一路上,总是能听到郭成龙跟茶农通话,“带着你做的茶来和我PK下?”
曼松只有38户人家,古树茶并不多,有钱也不一定收到。茶农门前的筛子上抓一把,随便就能过千。如今茶山也要拼人品,有熟门熟路的人引路,才更容易融入当地的茶圈。
为了避免假货,郭成龙只收鲜叶。“鲜叶,好比少女与老妇人,但杀青以后的毛料就没那么容易辨认了,除非泡后再看叶底。”品相上来看,大树茶确实输给了小树。而曼松茶区,主要种植的就是小叶种。这让周重林不禁想到,现在普洱界通行的定义将其定位在了大叶种,可见曾经鼎鼎大名的贡茶所在地—倚邦茶区,却已经历了衰落。
周重林和郭成龙的下一站赶向了倚邦。清晨,山脚的雾气拢成云海。吃早点的时候,郭成龙说昨天有人下了100吨的大单,但是他拒绝了,“我不喜欢按照数量去收茶,量那么多,品质肯定保证不了”。
在弥补村,郭成龙不断邀请茶农去他们家做茶。“停电了,你们不方便,鲜叶过夜,会影响品质,我们家有发电机。”弥补只有27户人家。一棵大茶树一年可以采摘一公斤,卖2000多元。版纳一带的农民,会选择当天杀青,而在临沧,许多茶农往往会过夜杀青。
这几年,陈栋开始遍走全国著名的茶山老树,想要建立中国第一个古树茶无性系种质资源基因库。“广东,云南,不管多远都得走,嘴巴尝,化学成分分析,分子生物学甄别,以株为单位,一一鉴定、编号,保存起来。”
山路崎岖,茶园间十几里的山路,往往要走一两个小时。遇到茶园,郭成龙便会仔细地上前查看茶树。大量红河来的采茶工在茶园里忙碌着,一天能挣100~150元。而在百年前,也是一批红河石屏人的到来,给此地带来了茶叶的繁荣。
郭成龙一天收到了几十斤茶,晚上他约了几个茶农一起炒茶,从杀青到分捡,5个人从上午九点干到凌晨两点。宵夜是一顿烤猪肉,这就收茶时,茶山上最完美的一天。
易武往事
易武位于澜沧江北岸,与老挝接壤,植被茂密。“普洱茶是以易武为代表的,我们现在说的宋聘号,同庆号,车顺号,这些古董茶都产自易武。”周重林说。走在易武古道上,崭新的老式建筑随处可见。“宋聘号”“同庆号”“车顺号”这些老字号刻就在路边新石料的牌坊上。经历了1970年的一场大火,易武的面貌难免也有些断代。
2004年,周重林第一次到易武的时候,旅社简陋到无法洗澡,半夜还遇到了停电,一群人只好在院子里围炉夜话,烤土豆。2008年,周重林一行再上易武,却发现茶已经不能随便喝了,拿到手里的小样都是小小一包,老乡也都有了经纪人。
周重林在《茶叶江山》里,特意讲到了海峡两岸重新塑“易武第二春”的一段往事。1994年,台湾茶人吕礼臻来到易武,找到了乡长张毅。张毅带领吕礼臻等一行台湾客人,参观了一个世纪前就名扬中外的名茶庄房屋、有关茶税及茶供的断案碑、关帝庙、“瑞贡天朝”大匾,来人一路上啧啧称奇,异常兴奋,不断地询问,沿途拍照记录。
吕礼臻鼓励张毅写作当地茶史,自费帮他出版了《易武乡茶叶发展概况》,此书在台湾印刷后影响很大,很快散发到了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地,引得不少日本学者前来考察。台湾和国内的商人和学者也纷至沓来,茶价很快就从1993年的一两元一公斤上升到三十多元一公斤。
当时正是吕礼臻提倡恢复传统,并向张毅订购了一批茶。让张毅都难以预料的是,当年他亲手做的这批茶现在自己却喝不起了—二十多年后,一泡“真淳雅”的价格飙升至成千上万。
初来易武,吕礼臻最感兴趣的地方,就是这里存放着很多解放前制作的生茶饼,后来云南的大茶厂制作普洱茶饼,都经过“渥堆”,出产的全是熟茶饼。“我喝了很多当地的好茶,就是生茶饼压的。又看到那里那么凄凉,和想象中的落差太大了,也没有人做茶,当时很冲动,想怎么样把易武那里的茶业恢复起来。”吕礼臻说。
后来,就是这生茶茶饼,在普洱市场上炒出了天价。有人说吕礼臻是炒作普洱的“罪魁祸首”,然而当年的他只是纯为古法吸引,抱着复兴之愿而来。经过2007年的价格坍塌,普洱重建才终于脚踏实地走在了路上。
在茶路上走了这些年,周重林说自己身边痴茶的人不少,最有趣的莫过于一位茶叶公司的老板,其人因嗜茶而开始饮酒。因为目前国内的茶叶市场并没有严格的等级标准,加之近年小产区茶的流行,对于茶的品鉴开始借鉴红酒的庄园模式。“他为了比较,就学着喝红酒,因为红酒讲产区,讲储藏,讲拼配,又到处找茶,尝了几百种。”
陈栋:高山寻香
这几年,陈栋开始遍走全国著名的茶山老树,想要建立中国第一个古树茶无性系种质资源基因库。“广东,云南,不管多远都得走,嘴巴尝,化学成分分析,分子生物学甄别,以株为单位,一一鉴定、编号,保存起来。”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茶叶科技、流通界,甚至连国家茶叶主管部门内都有唱衰之声,认为中国红茶是没有希望的,茶叶研究者陈栋当时就不服气,“你信不信,我三年就做出好茶来!”不出两年,玫瑰肉桂香、杏仁香等高香型的红茶系列新产品横空出世,填补了世界红茶香味的空白。
找到唐宋时期茶树的活化石
五年前,陈栋听说韶关市罗坑镇有几棵古树,当地人采来的野茶滋味异常香冽,他马上去实地考察了一番。在南华寺山后的原始森林,陈栋一行把车停在山下,跟着当地人进山,一走就是7个小时。“在英德和曲江交汇的地方,过去就是个土匪窝,我们发现原始森林之中保存着百年以上大茶树群落“,陈栋说。据记载,唐代时这里就是著名的茶产区。
“当我们将某个罗坑古茶树原料加工出了杏仁香,激动得我几天睡不着觉!”进山找茶时,陈栋尝到刚采的鲜叶味道与众不同,却不知加工后会呈现如此独特的香气。产出杏仁香的单株古树,直径达到了43厘米,“这可能是陆羽《茶经》中描述的唐宋时期韶州茶树的活化石”。
如今的茶山,寻茶客车水马龙。只要你打开手机定位,微信、微博、陌陌上打招呼的茶农便纷至沓来。爱茶者、投资客,亦衣冠而入,茶叶江湖,风云变幻。
经过几年的单株繁育,杏仁香的味道稳定了下来,成茶条索紧结乌润,茶汤细腻香醇,很快就卖到了每500克万元之高价。而杏仁香,只是陈栋着力选育的”十大香型“创新红茶中的一种。
1985年,正是计划经济放开茶叶内销市场的转折之时,广东省一般的国营茶厂每亩纯利润也不过100元左右,效益很低。刚到农业厅工作的陈栋,首先把目标定位在打开内销市场,“就从做全世界最香的茶,凤凰单丛开始。”
“要把凤凰单丛产业做大做好,必须从茶树品种的革命开始”,在当时省农业厅茶叶科工作的陈栋找到了当时当地最有名望的茶叶老干部梁祖文、林为天等,在山下买了猪肉和青菜,一路推着自行车上山,挨家挨户去寻找、探访老农家的古茶树。陈栋和同事们根据当地人的基本描述,加上现场鉴定等,—对古树进行鉴别、优选和编号,并剪采枝条回到山下进行无性繁育。经过了历时两年的重复研究,最终确定了几十棵“十大香型”育种母树。
从确定一棵育种母树,到无性繁育完成品种比较试验、生产试验和区域适应性试验,最终通过省级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就算不出任何差错,也需要10年以上时间,以此从事茶叶科学研究的人往往都不愿意做育种工作。也正因为这样,恰恰给陈栋留下了机会。
到1995年,陈栋他们终于育成第一个无性系凤凰单丛茶树新品种—凤凰黄枝香,随后又育成了八仙过海、乌叶单丛省级茶树良种和一批新品系,为粤东30万亩单丛茶基地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良种和科技支撑。直到现在,单丛茶在全国乃至世界仍然经久不衰,支撑着广东全省三分之一的年产量。
建立优质茶种的基因库
“英红九号的母树,是广东省茶叶研究所的前辈,在上世纪60年代选出来的。”然而经过了25年,直到凤凰单丛茶已经发展5万亩并取得了市场知名度,英红九号也只种出了10亩。时任广东省农业厅茶叶科长的陈栋,在前辈方金福等的亲自指挥下,拨出专门经费,督促、帮助省茶叶研究所修订育种方案,加快育种进度等,并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1988年终于通过了省级茶树良种审定。
1995年,在南京举办的中国首届名优茶评比大赛上,新品种“凤凰单丛”产品以110分超高分,夺得全国名茶第一名。而在以后的多届全国茶叶评比中,由陈栋团队选育的凤凰单丛、英红九号、丹霞1号、丹霞2号等茶树品种加工而成的创新红茶、白茶、凤凰单丛茶均获得同类茶叶冠军或金奖。“在1991年广州举办的珠三角名优特产品交易会上,凤凰单丛“八仙过海”卖出了当时全国乌龙茶类最该价格—3600元/公斤,而英红九号“金毫茶”也同时创下红茶类最高纪录—600元/公斤。
2003年,陈栋从省农业厅到了广东省农科院任副院长,重操茶叶研究与开发工作。浙江做龙井茶的老板专程来买英红九号,300元一公斤,一分不还价。“这个事严重地刺激了我。我就开始思考,为什么世界著名的龙井茶老板喜欢喝这个茶?当时龙井都是给国务院领导喝的,我们根本进不去,他却愿意出比自己龙井高的价钱买了50公斤。”陈栋对英红九号重拾信心。
“政府推不动,我就靠企业。”当农科院把英红九号“金毫茶”卖到1.5万元时,大家都觉醒了,现在英德已经推广了3万亩英红九号。“现在去英德,一片都是英红九号,上面搭着遮阳网,下面盖着稻草,直接拉水管喷灌。当时苗子5分钱一株不要,现在一亩地就投入两万元。”
“中国红茶也重新走向世界,一定要培育出革命性的品种,只有英红九号一个不行的。”这几年,陈栋开始遍走全国的茶山老树,想要建立一个迎接中国红茶转型升级的世界一流茶树品种的基因库,并选育推出一批革命性新品种支撑产业发展。
陈栋最为信服陆羽在《茶经》的一句话:“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不能急功近利。”陈栋说,“做茶的人,应该是一个匠人,精益求精。”(文|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