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2 12: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30 11:12
黄药眠早年在广东省立第五中学(即现今的梅州中学)求学,1921年秋考入广东高等师范英语系。随后,他远赴日本求学,毕业后回国,先后在百侯中学和金山中学担任教师。在青年时期,黄药眠积极参与民主与科学的追求,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中。1927年,他在上海加入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担任出版部编辑,通过《创造周社》和《流沙》等刊物发表作品,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出版了诗集《黄花岗上》。
此后,黄药眠致力于马列主义的学习和宣传,1928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1929年,他在上海艺术大学授课。年底回国后,就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1934年因参与抗日活动被捕,被判10年徒刑,后由八路军办事处营救出狱。他在延安工作,后到桂林与胡愈之、范长江等人共同创办国际新闻社,任总编辑。抗战胜利后,他在香港从事国际宣传,并在成都、昆明等地继续创作与理论研究,出版了散文集《美丽的黑海》和论文《论约瑟夫外套》。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黄药眠在多方面展现了他的才能,担任《人民报》主编和民盟机关刊物的主编,还参与创建达德学院并任文学系主任。他在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长诗《桂林的撤退》、小说集《暗影》和《再见》,论文集《论走私主义者的哲学》等。1949年,他从香港回到北京,参加了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会和全国政协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黄药眠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中文系教授,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如《沉思集》、《批判集》和《初学集》。尽管在1957年因政治观点被划为“右派”,他仍坚持创作,如短论集《面向生活的海洋》。1978年平反后,他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直至1987年9月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4岁,留下了鲜明的政治立场、民主作风和丰富的学术成果,备受国内外尊重。
黄药眠(1903.1.14-1987.9.3),原名访荪、黄访、黄恍,笔名有达史、黄吉、番茄等,广东省梅县人。中国政治活动家,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美学家和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