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2 19:5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3 23:50
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培养最基本的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体学生也有指导意义。
那么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呢?
一、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敢说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不敢说的心理障碍,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行说理。当学生没有回答上来时教师也不能帮学生完成说理,我们应该婉转的提醒,同时防止有些学生彼此之间的嘲笑现象,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肯定,让学生能自信,主动的回答问题进行说理。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说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把8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米,每段占全长的()。单独回答第一个问题,学生感到并不是太难,但是和第二个问题放在一起,有些学生说话就有点条理不清了,这是要鼓励学生敢说,大胆发表自己语无伦次的见解。
二、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说
面对一个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用学生的语言去表达,他们在易于理解,便于接受。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尽可能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根据教材内容有计划地并严格训练学生说话,长此以往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如:我们学习了《统计》一单元后,我问:这一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有的学生仅仅能说出,折线统计图;而有的学生是这样概括的:这一单元我们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又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它的优点是:不但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再画折线统计图时还要注意:先描点,在连线,最后写数据。这就是学生的能力不同,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予指导、训练,培养他们说话的能力。
三:抓关键字分析思路
抓住关键字理解题意,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百分数应用题的学习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句子:“增加了,节约了,亏了,赢了,降低了,便宜了”等减缩句,对这些句子的正确理解是孩子解题的关键。
有这样一道题:一件商品打八折后,便宜了25元,这件商品原价多少元?现价多少元?错例:25除以80%
原因:孩子没有理解题目中两个关键点:打八折和便宜了25元这两个减缩句,误以为25元的对应量就是80%。
分析:首先让孩子理解“打八折”就是现价占原价的80%,原价是单位“1”;“便宜了25元”就是现价比原价便宜25元,原价是单位“1”-原价的80%(现价)=便宜的25元,或原价乘以(1-80%)=25,从而求出原价,最后求出现价即可。
因此,我们在教学这些题目之前,首先让孩子们结合实际生活来理解这些“减缩句”。比如:节约了,孩子们说:“我家这个月的电费比上个月节约了5度。”当然我们理解该词时应该结合题目的内容。经过这样的专项练习,孩子们在题目中遇到这些“减缩句”就能正确理解,并准确解答了。
在小学阶段,应用题占很大的比重,从整数、到小数、分数应用题,同样的问题学生总是反复出错,原因主要是他们不理解题意,采用以上方法引导学生有的放矢的进行有效地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数学概念 、性质、法则的学习,例如在学习了梯形面积公式后,让学生说一说公式的推导过程,以说促思,提高理解能力。
在数学课上,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