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2 16: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2 13:40
在1678年,康熙皇帝发布了一道关于设立博学鸿词科的圣旨,强调自古以来,国家兴盛往往伴随着博学大儒的崛起,他们能够丰富文坛,深入研究经史,提升文学创作的品质。康熙皇帝在繁忙的政务之余,渴望找到学识广博且才情出众的学者,以充实学术研究。他规定,无论是已仕或未仕的官员,只要在京的三品以上官员或科道官员,以及在外的督抚布按等地方长官,都可以推荐他们认为优秀的博学之士,这些人才将由皇帝亲自考核并录用。
诏书发布后,内外官员积极响应,共推荐了186人。在康熙十八年三月初一,这些人才在体仁阁参加了考试,只有143人有幸参加。经过严谨的评审,最终选拔出一等彭孙遹等20人为翰林院官员,二等李来泰等30人也入选。这些优秀的被录人员均被授予翰林院的职位。而在乾隆元年九月,又举行了一次博学鸿词科考试,共有176人应试,其中一等刘纶等5人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位,陈兆仑等5名科甲出身者被晋升为翰林院检讨,而未中举的杨度翁等5人则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这次考试进一步彰显了对博学之才的重视。
选官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实体和程序规章,又可以称作仕进制度。为了 选官制度[1]维护国家的统治,明清时期的统治者都采取考试的方式来选拔有能力的官员。明朝采取科举与荐举的方式来选拔官员;清王朝公元1644年建立之后,采纳范文程的建议,实行科举考试。[2]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2 13:45
在1678年,康熙皇帝发布了一道关于设立博学鸿词科的圣旨,强调自古以来,国家兴盛往往伴随着博学大儒的崛起,他们能够丰富文坛,深入研究经史,提升文学创作的品质。康熙皇帝在繁忙的政务之余,渴望找到学识广博且才情出众的学者,以充实学术研究。他规定,无论是已仕或未仕的官员,只要在京的三品以上官员或科道官员,以及在外的督抚布按等地方长官,都可以推荐他们认为优秀的博学之士,这些人才将由皇帝亲自考核并录用。
诏书发布后,内外官员积极响应,共推荐了186人。在康熙十八年三月初一,这些人才在体仁阁参加了考试,只有143人有幸参加。经过严谨的评审,最终选拔出一等彭孙遹等20人为翰林院官员,二等李来泰等30人也入选。这些优秀的被录人员均被授予翰林院的职位。而在乾隆元年九月,又举行了一次博学鸿词科考试,共有176人应试,其中一等刘纶等5人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位,陈兆仑等5名科甲出身者被晋升为翰林院检讨,而未中举的杨度翁等5人则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这次考试进一步彰显了对博学之才的重视。
选官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实体和程序规章,又可以称作仕进制度。为了 选官制度[1]维护国家的统治,明清时期的统治者都采取考试的方式来选拔有能力的官员。明朝采取科举与荐举的方式来选拔官员;清王朝公元1644年建立之后,采纳范文程的建议,实行科举考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