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八里湖新区兴联村古墓葬考古发掘概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6-01 20:2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3 10:54
2019年12月13日,九江市八里湖新区兴联村村民在房屋后山取土时,发现古墓葬一座。2020年3月16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王上海、严振洪、李兆云组成工作组,联合九江市文物局、九江市八里湖新区文教体办,对现场进行了再次考察。发现该墓葬因早期民房筑建采取了降坡措施,致使墓葬位置已高于现有的地面,加之后期取土及雨水冲刷等原因,现墓门已完全暴露。经过现场初步勘察,发现是该墓一座砖室券顶墓,属六朝时期,有较高的考古发掘价值。因此,工作组收集现场资料,向国家文物局申请进行考古发掘。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0年3—4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九江市文物局、九江市八里湖新区文教体办组成考古队,对兴联村古墓葬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朱垅口古墓葬(编号2020JBXM1,以下简称M1)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八里湖新区兴联村魏家咀朱垅口山东南面山坡上,南侧紧邻民居,三面临湖,北、东、西分别距赛城湖岸164、330、274米。(图一)
图一 M1地理位置图
图二 M1卫星位置图
该墓葬为单室券顶砖室墓,券顶距地表1.3米,由墓门、墓室组成,方向 150°。墓室为长方形,长3.85米,宽1.06米,高1.64米。墓底以大青砖人字形铺地,两侧用大青砖以三顺一丁砌筑,青砖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4厘米,部分以断砖进行叠砌。两侧墓壁在距墓底1米处,以楔形砖夹杂碎砖起券,楔形砖长宽各为15厘米,厚2.5—4厘米。但因此墓早期曾被盗挖,券顶基本全部倒塌,仅余前部约0.98米。
墓门和墓尾结构基本相近,内空净高1.29米,采用大青砖封门,下部为三组三顺一丁的青砖砌筑结构,其上均采用青砖平铺叠砌。墓门基本被破坏,底部仅余一组三顺一丁的青砖砌筑结构。墓尾封门保存完整。值得注意的是,墓门封门近底部从内岛外突出三块青砖,形成两个小的祭龛。(照一~照四)
照一 M1整体照
照二 M1祭龛
照三 M1墓室前部
照四 M1墓室后壁
因朱垅口墓早期曾被盗掘,导致墓葬内遗物集中于墓尾。出土物数量较少,且多残破。根据出土各类遗物,可分为瓷器、石器、铁器、墓志四类,其中瓷器根据釉色又可分为青釉器和酱黑釉器。(照五~照九)
照五 青釉罐残片M1:1
照六 青釉盏M1:2
照七 青釉盏M1:3
照八 板砚M1:4
照九 墓志M1:5
尽管朱垅口墓葬曾被严重破坏,遗物残存较少,远不能反映入葬时的全貌,但该墓结构基本完好,残留遗物亦有特色,它的发现对江西地区南朝墓葬以及石砚文化的研究等依旧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年代判断
六朝是继春秋战国后,中国历史上又一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九江凭借长江中游的绝佳区位优势,以及依靠鄱阳湖及赣江、信江、修水、抚河、昌江等支线水系,形成了涵盖大半个江南的水运腹地,上控蜀楚,下扼吴越,南连粤桂,北承秦燕。又咸康六年(340),江州州治由豫章移驻寻阳,不仅提高了九江的行政级别,也使九江在以后的数百年岁月中,一直是江西乃至长江中游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正如《太平寰宇记》卷一一一“江州”条载:“浔阳南开六道,途通五岭,北导长江,远行岷、汉,来商纳贾,亦一都会也。历宋、齐、梁、陈,郡与州并理,弹压九派,襟带上流,自晋以来,颇为重镇。”【2】因此,六朝时期的九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长江中下游及闽粤地区交流频繁,使其在文化因素上具有一定相似性。
南朝时期的江西、浙江和广东等地曾流行一类长方形砖室券顶墓,且小型墓不分前后室,墓内不见砖柱和多层券门。【3】M1的墓葬形态与此标准基本吻合。其采用素面青灰砖以丁顺方式砌筑,并有“人”字形铺地的方式,在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的南朝墓葬中颇为流行,如湖北浠水胡家湾南朝墓、黄冈铝厂南朝墓、秭归何家坪M3,湖南长沙南郊的野坡墓M1,江苏南京谢珫墓、雨花台西善桥刘宋墓、隐龙山南朝墓、栖霞区东杨坊南朝墓、雨花台望江矶南朝墓、花神庙南朝墓,浙江三门横山M13等均采用了丁顺砌筑的方式【4】。其中秭归何家坪M3的墓葬形制与此次考古发掘的M1形制基本雷同,三门横山M13除甬道外,墓室结构与朱垅口M1极为近似。而且,秭归何家坪M3、三门横山M13和南京地区部分南朝墓均使用素面青砖进行砌筑。
从随葬器物看,青釉盏的胎釉特征具有较为明显的洪州窑特征。对照洪州窑研究成果,此次出土的青釉盏与龙凤乌龟山窑址出土Ac型III式小盏(T2②:98)、Aa型II式盏(T1②:52),罗湖寺前山窑址出土Aa型II式盏(T9②:196),罗湖象山窑址出土E型II式杯等器型较为相似【5】。此类产品在洪州窑南朝早期以后的齐、梁、陈至中唐以前的地层中均有发现。此外,同类瓷器在各地南朝墓中也有发现,如江西清江洋湖南朝墓出土II碗、鹰潭上清林场王家山南朝墓M1:6和M1:12、大余南朝宋文帝八年墓II式碗、江苏南京谢珫墓M6:18和M6:19、钟家岗南朝墓M7:1等【6】。
综上所述,与M1基本近似的秭归何家坪M3、三门横山M13分别为南朝早期、东晋末至南朝早中期,南京地区使用素面砖的南朝墓葬以南朝中期以前为多,出土青瓷盏自南朝至唐中期以前均有出现,因此,综合判断朱垅口墓葬M1的年代应属南朝。
二、墓葬价值
1、江西地区已发掘的南朝墓葬所用墓砖多为花纹砖,且多用横砖平铺的形式进行叠砌,采用丁顺结构砌筑的极少,在已有材料中,仅南昌市京2和京3墓采用三顺一丁结构、清江南朝墓采用二顺一丁结构、新干金鸡岭南朝墓一丁一顺结构的墓葬结构。发展至唐代,江西地区墓葬“三横一竖的砌法也有所见。砖室墓均有较完善的排水设施”。如2013年发掘的九江荞麦岭唐墓M7,采用素面青灰砖,以三顺一丁的砌筑方式建造【9】,整体墓葬形态与M1多有相似,可见M1的墓葬形态属南朝向唐代的过渡形态,为墓葬形态从南朝向唐代过渡期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2、作为南朝墓葬,M1墓葬砌筑方式有别于已发掘的江西南朝墓,而且封门墙外的祭龛结构属江西南朝墓首次发现,补充了江西地区南朝砖室墓的考古材料,为江西地区南朝墓葬形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此外,M1的墓葬形制与江浙地区的六朝墓多有相似,体现出了长江下游地区对九江地区的文化影响。
3、长方形石板砚是砚台的早期形态之一,最早发现于西周,两汉时期较为流行,三国两晋时期仍有延续,一般用板、页岩制成,单侧或两侧石面经过磨光,无砚池,配套研石使用。根据用途不同,名称有“板砚”和“黛砚”之别。此次发掘出土了一枚青石板砚(M1:4),因墓主身份不明,无法判断其具体用途,故以形状为名,称之为“板砚”。板砚在江西地区汉墓中较为常见,如南昌东郊西汉墓的M14、德安九岭岗汉墓M1等【10】,但在江西地区的南朝墓中所见不多,已有材料中,仅有江西赣县储潭南朝宋墓中发现一枚长10厘米的正方形板砚,报告中称之为“黛砚”【11】。此次板砚的出土,丰富了南朝时期石砚研究的材料,为研究古砚由板砚向堂池砚过渡提供了实物证据,同时也体现了南朝时期汉晋遗风在江西地区的延续。
参考文献:
【1】吴圣林、汪建策:《六朝九江志》,中国书店,2013年,序、2页;
【2】[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2249页;
【3】冯普仁:《南朝墓葬的类型与分期》,《考古》1985年3期,79-88页;
【4】万小忠、岑东明、陈小兵等:《湖北浠水胡家湾南北朝墓葬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1年增刊,52-55页;
黄冈市博物馆:《黄冈铝厂南朝墓葬》,《江汉考古》1997年4期,11-14页;
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秭归何家坪遗址2007年发掘报告》,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编著:《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五卷),科学出版社,2010年,477-511年;
高至喜:《长沙南郊的两晋南朝隋代墓葬》,《考古》1965年5期,225-229页;
华国荣:《南京南郊六朝谢珫墓》,《文物》1998年5期,4-14页;
周保华、祁海宁:《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南朝刘宋墓》,《考古》2013年4期,33-42页;
王志高、邵磊、许长生等:《南京隐龙山南朝墓》,《文物》2002年7期,41-58页;
祁海宁、张金喜:《南京市栖霞区东杨坊南朝墓》,《考古》2008年6期,36-42页;
南京市博物馆、江宁区博物馆、雨花台区文化广播电视局:《南京市麒麟镇西晋墓、望江矶南朝墓》,《南方文物》2002年3期,16-21页;
祁海宁、张金喜:《江苏南京市花神庙南朝墓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8期,55-61、103页;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县博物馆:《三门横山汉六朝古墓葬》,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汉六朝墓报告集》,科学出版社,2012年,364-405页;
【5】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西省丰城市博物馆:《丰城洪州窑址》,文物出版社,2018年,38、46、186、368页;
【6】秦光杰、彭适凡:《江西清江洋湖晋墓和南朝墓》,《考古》,1965年4期,图版贰6;
许智范、李放:《江西鹰潭上清林场王家山南朝墓》,《南方文物》2002年2期,8、9页;
张小平:《江西大余清理一座南朝宋纪年墓》,《考古》1987年4期,382页;
华国荣:《南京南郊六朝谢珫墓》,《文物》1995年5期,6、7、9页;
王海、陈大海:《南京市板桥街道钟家岗南朝墓发掘简报》,《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7期,109、110页;
【7】江西省博物馆考古队:《江西南昌市郊南朝墓发掘简报》,《考古》1962年4期,193页;
江西博物馆考古队:《江西清江南朝墓》,《考古》1962年4期,190页;
江西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西新干金鸡岭晋墓南朝墓》,《考古》1966年2期,93、94页;
【8】秦浩:《隋唐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238页;
【9】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九江市文物局、江西九江县博物馆:《江西九江县荞麦岭唐墓发掘简报》,《南方文物》2015年2期,78、79页;
【10】王静:《砚研濡墨——小议江西汉墓出土的石砚》,《南方文物》2013年4期,200-202页;
【11】赣州地区博物馆、赣县博物馆:《赣县储潭发现南朝宋墓》,《南方文物》1987年2期,48页。
责编:韩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