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6-01 20: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6 12:55
三省是官署的合称,包括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
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并存,自三国时期的魏国始,当时,尚书已成朝官,为政务机构;中书也逐渐分局问政,却未转为朝官;门下开始涉及政事,不过仍以宫职居多。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622762d0f703918f153466035a3d269758eec416?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南北朝后期,三省分职逐渐明朗。至隋朝,中书、门下由宫职转为朝官,尚书执行、中书出令、门下封驳,以三省为中心的政府运转体系逐渐形成。唐初,形成三省鼎足之势,三省长官尚书令(后为仆射)、中书令、侍中入政事堂公议国政,执行宰相职能;唐高宗至唐玄宗前后,三省长官的宰相地位渐为同平章事取代,三省并重遭到破坏,时而中书为重,时而门下为重;三省分权也发生变化,中书出令为翰林学士院分割,门下封驳分散到尚书、中书,尚书执行权转移,专司一职,分管部务。
到了五代时期,枢密使发展为武宰相,进一步分割同平章事的相权。北宋初,政归中书、门下、枢密院及三司,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三省类以他官主判。三省长官以下各官用于寓寄禄秩。宋神宗元丰改制,废中书、门下及三司,重建三省,与枢密院共掌军、政大权,以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职;门下省审命令、驳正违失,中书省掌进拟庶务、宣奉命令,尚书省掌施行制命。宋哲宗元?间,令三省同取旨。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并中书、门下二省为一,仍与尚书省统称三省。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80cb39dbb6fd5266b3ba67dda018972bd5073661?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元朝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务、军事、监察三大权力,尚书省时置时废,而门下省不复置,故中书省较前代更加重要。明朝初年,朝廷不设中书令,但仍然以中书省统领六部,长官称左、右丞相。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废除中书省,以及中书省长官丞相一职,改六部向丞相负责为直接向皇帝负责,以加强皇权,废除相权。那么,朱元璋为何要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呢?这与胡惟庸有关。
胡惟庸,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任胡惟庸为丞相,统领六部。然而,作为丞相的胡惟庸,偶有乖张,便屡屡遭到朱元璋的怀疑与责骂,胡惟庸最后被逼至无退路,便与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密谋举事。后来,涂节与商皓分别向朱无璋告发胡惟庸,胡惟庸被诛。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472309f790529822b60a630adcca7bcb0a46d43a?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据统计,胡惟庸一案牵连的开国功臣包括李善长、赵庸、郑遇春、朱亮祖等一公二十一侯,因株连而被杀者达三万多人。诛杀胡惟庸后,朱元璋便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后代不得再立丞相。中书省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达到了皇帝高度集权的目的。从此,三省六部制度中的三省彻底废止,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