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颜回忧道不忧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6-02 23:3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09 23:49
文化课教材(高级):《叔向贺贫》——忧道不忧贫 作者: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ROM: big5.zhengjian/articles/2006/11/3/40761 ◇◇◇ ◇◇◇ ◇◇◇ 【解题】 本文选自《国语》,相传作者是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本来姓丘名明,因其世代为左史官,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左丘明。之所以尊重他,一是因为学识渊博,他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更重要的是品德高尚,他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尊称其「左丘」。司马迁曾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说明左丘明竟然是一位盲人,盲人而其著述宏丰,盲人而其道德高尚,就更令人敬佩了。 本文通过叔向与韩宣子的对话,以栾、郤两个家族的事例阐明了贫不足忧,而应重视建德,有德行可以福及子孙,无德行,往往败家亡身。 【原文】 叔向贺贫 叔向1见韩宣子2,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3,无以从二三子4,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5无一卒之田6,其官不备其宗器7。宣其德行,顺其宪则8,使越9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十不疚(11),以免于难 (12)。及桓子(13),骄泰(14)奢侈,贪欲无艺(15),略则行志(16),假货居贿(17),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18),以没其身 (19)。及怀子(20),改桓之行,而修(21)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22),以亡于楚(23)。夫郤昭子(24),其富半公室(25),其家半三军(26),恃其富宠(27),以泰于国(28),其身尸于朝(29),其宗灭于绛(30)。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31),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32)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33),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34),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35)焉,曰:「起(36)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37)之,其自桓叔(38)以下,嘉吾子之赐。」 【注释】
1叔向,春秋晋国大夫羊舌肸(x□) ,字叔向。 2韩宣子:名起,是晋国的卿。卿的爵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 3实:这里指财富。 4无以从二三子:意思是家里贫穷,没有供给宾客往来的费用,不能跟晋国的卿大夫交往。二三子,指晋国的卿大夫。 5栾武子:晋国的卿。 6无一卒之田:没有一百人所有的田亩。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 7宗器:祭器。 8宪则:法制。 9越:播扬。 十刑:法,就是前边的「宪则」。 (11)疚: 病,引申为「毛病」、「过失」。 (12)以免于难:因此避免了祸患。意思是没有遭到杀害或*逃亡。 (13)桓子:栾武子的儿子。 (14)骄泰:骄慢放纵。 (15)艺:度,准则。 (16)略则行志:忽略法制,任意行事。 (17)假货居贿:把财货借给人家从而取利。贿,财。 (18)而赖武之德:但是依靠栾武子的德望。 (19)以没其身:终生没有遭到祸患。 (20)怀子:桓子的儿子。 (21)修:研究,学习。 (22)离桓之罪:(怀子)因桓子的罪恶而遭罪。离,同「罹」,遭到。 (23)以亡于楚:终于逃亡到楚国。 (24)郤(x□)昭子:晋国的卿。 (25)其富半公室:他的财富抵得上半个晋国。公室,公家,指国家。 (26)其家半三军:他家里的佣人抵得过三军的一半。当时的兵制,诸侯大国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 (27)宠:尊贵荣华。 (28)以泰于国:就在国内非常奢侈。泰,过分、过甚。 (29)其身尸于朝:(郤昭子后来被晋厉公派人杀掉,)他的尸体摆在朝堂(示众)。 (30)其宗灭于绛: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掉了。绛,晋国的旧都:在现在山西省翼城县东南。 (31)八郤,五大夫三卿:郤氏八个人,其中五个大夫,三个卿。 (33)能其德矣:能够行他的道德了。 (34)吊:怜悯,伤痛。 (35)稽首:顿首,把头叩到地上。 (36)起:韩宣子自称。 (37)专承:独自一个人承受。 (38)桓叔:韩氏的祖先。 【译文参考】 叔向去见韩宣子,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宣子说:「我空有卿的虚名,却没有卿的财产,没有什么可以和卿大夫们交往的,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百人的田产,他掌管祭祀,家里连祭祀的器具都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美德,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诸侯亲近他,戎狄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藐视法度,肆意妄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却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得以善终。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自身被陈尸在朝堂上,他的宗族也在绛邑被灭绝。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郤的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您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您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担心道德不曾建树,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哀怜都还来不及,哪里谈得上什么祝贺呢?」 宣子下拜,叩头说:「我正在滑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救了我。不但我本人蒙受你的教诲,就是先祖桓叔以后的子孙,都会感激你的恩德。」 【原文研析】 人活着要吃要喝,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是反过来说:「活着要吃要喝的就是人」这讲不通,也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因为动物也是要吃要喝才能活着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可以说太大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终生有着精神上的追求,这种精神上的追求反映在中国传统上,就是道德境界的提高。古代衡量一个人有三项标准:德、功、言,德排在最前面,是最重要的。 虽说几千年来道德教育中都存在一些夸夸其谈的伪道学,但是主流还是造福华夏的真道学,伪道学不过是相辅相成存在的支流或者末流而已。在这篇文章里,大夫叔向对「建德」的重要性的阐述、韩宣子听完后下拜叩头的感激之情,直叫我们佩服古人真道学的普遍和成功。 本文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先提出「宣子忧贫,叔向贺之」这个出人意料的问题,然后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文章先举出栾、郤两家的事例,栾氏家族,武子贫而「宣其德行」,回报是国家安定,自身无灾,福分延及后代桓子,桓子富有而「骄泰奢侈」,灾祸延及后代怀子,正所谓「父祖作孽,报在子孙」,可见子孙的祸福不仅与他本人有关系,还和他的父祖是否建德有关系。这是栾氏家族的情况,郤氏家族的教训也很沉痛,「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但是他不学好,吃饱喝足之外,就没有注意道德上的追求,忽视了人生的本义,「恃其富宠,以泰于国」,结果是「其身尸于朝」, 被陈尸在朝堂上,其宗族也被灭于绛。 两个家族的结局韩宣子本来是知道的,这个时候,叔向剖析了现象背后的原因,指出贫不足忧,可忧的是不能建德。继而将宣子与栾武子加以类比,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难怪韩宣子要下拜、叩头、感激,韩宣子的行动郑重和言词恭敬,都说明了叔向宣德的效果非常之好,也说明了古人从善如流的良好社会风尚,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几千年来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圣人有这样的圣教,才会有那样从善如流的社会风尚。 【诵读时间】 请朗诵一遍(「/」为句内停顿,仅供参考)。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官/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 /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 /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阅读延伸】 儒家安贫乐道: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道家安贫修真: 老子在《道德经》第九章中讲:「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佛家安贫行善: 佛家蒙学读本《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写的,在里面讲过一个安贫行善的故事,说是浙江宁波有个人叫杨自惩,起初在县衙做书办,心地非常厚道,而且守法公平,做事公正。杨自惩的家里,是很穷的,但是他虽然穷,别人送他东西,他一概不肯接受。碰到县衙的囚犯缺粮,他却常用许多方法去弄一些米来,救济他们。有一天,来了几个新的囚犯,没有东西吃,非常饿,他自己家里刚巧米很欠缺,若是拿来给囚犯吃,那么自己家人就没得吃了,如果只顾自己吃,那么囚犯又饿得很可怜,没有办法,便同他的妻子商量,他的妻子问他说:「犯人从什么地方来的?」「从杭州来的。沿途熬饿,脸上饿得没有一点血色。」因此,两夫妇就把自己所存的一些米,用来煮稀饭给新来的囚犯吃。 后来他们过得很好,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做守陈,小的叫做守址,作官一直做到南北吏部侍郎,大孙子做到刑部侍郎,小孙子也做到四川按察使。两个儿子,两个孙子,都是名臣,后来又出了两个名人楚亭和德政,都是杨自惩的后代。 【心得交流】 1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高尚的成功人士,小时候都很穷,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2 「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话对吗? 3 我们如何在家庭、学校和单位里体现「俭以养德」? 〔教师引导〕 叔向的话讲得是很有道理的,去年春节我的三弟躲在外地不敢回来过年,我就觉得我们年轻人接受的传统教育是太少了。 我父母结婚的时候,父亲穷的连裤子都是借来的,那是六十年代的事,父母看着我们弟兄四个,下定决心要将我们带大,供我们读书,父母风里来雨里去的做生意,白汗累成黑汗,节衣缩食,终于将我们带大,还盖了一栋四间的楼房,一个孩子准备了一间,外村人经过我家楼房的时候,总是「啧啧,有钱!」那时我初中没有毕业,三弟、四弟还在读小学,我们就在那里分房子一般的说:「这一间是大哥的」,「这一间是小弟的」。 我对吃住的好坏无所谓,并不觉得怎么样,一心扑在读书上。三弟就不同了,很爱交游,很讲排场,有一次爸爸低声对我说:「我们谁过早不是一碗混沌就行了?老三是两碗,我今天看见他在那里慢慢的吃,我不好意思说他,车过脸去走了。」不久,三弟就弃学了,反正没有后顾之忧,房子有了,工作也不担心,就是跟着爸妈做生意,生活得太顺利了,做事粗枝大叶,成家之后,老婆孩子跟父母过,自己每年外出打工,回来交不出一分钱,还要问爱人要钱*。去年向亲朋好友借了十来万,到北京承包工程,工地上见不到他的人影,白天黑夜在宾馆里,最后把工程做败了,一分钱收不回来,落下十几万的债务,过年怕工人来要钱,不敢回来,急得我妈妈直掉眼泪,「只有卖房子还债了,咳。」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如果后人不以种树的精神来乘凉,恐怕连凉都乘不了啊。 【参考资料】 (安贫诗文) 杨雄《逐贫赋》: 在《逐贫赋》中,杨雄把「贫」描写成一个人,假托自己对「贫」进行责难,而「贫」说,「贫」的祖先曾辅佐过帝尧,建立了巍巍「明德」,现在是末世,人们只知享乐,「贫」就老是被人瞧不起,「贫」说完就打算离开杨雄,杨雄悟到是自己的错,连忙对「贫」说:「长与汝居,终无厌极」,「 贫遂不去,与我(杨雄)游息。」 韩愈《送穷文》: 韩愈在《送穷文》中安排自己与「穷鬼」对话,韩愈表白自己四十余年是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主人恳请「五穷鬼」离去。岂知「退之送穷穷不去」,「五鬼」非但无意远离,反而「抵掌顿脚,失笑相顾」,表示「虽遭斥逐,不忍子疏」,「主人于是对「五穷鬼」 「上手称谢」,「延之上座」。 陶渊明《咏贫士七首》: 在《咏贫士》七首中,陶渊明对自己「贫」、「穷」的困境作了描写:「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尽管所写其实是凄凉辛酸的,给人的印象却是愉快、纯洁和平静的,因为他心中有很多忧道不忧贫的贤人,如:荣叟、黔娄、袁安、仲蔚等等,他和这些贤人的心是相通的,「何以慰吾怀,赖古有此贤」,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朝闻道,夕可死,又哪里会「戚戚于贫贱」呢? (安贫格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张衡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魏徵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 司马光 •奢则妄取苟取,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 —— 罗大经 •贫穷自在,富贵多忧。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富贵定要安本分,贫穷不必枉思量。 ——《增广贤文》 【温习要点】 1叔向贺贫的原因 2叔向贺贫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