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玉佩铭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6-01 05:5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8 03:42
全文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出土文物——《行气玉佩铭》,是战国初期的关于练气功的作品,铭文言简意赅,寥寥数语,把练气功,运行真气的“第一回合”的全过程表达的清清楚楚。这表明当时的气功水平达到了相当的境界,兹将铭文浅释如下。
铭文: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浅释:练气功是改善、促进、增强真气在体内运行的状态,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各种特异功能也是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锻炼而产生的)。练气功的入门方法很多,其中比较稳妥的方法之一,是从中宫入手。《行气玉佩铭》所载方法(行气),开始意念集中于中焦——中脘部。中焦是气血生发之所,通过细而深长的呼吸运动,可以激发中焦的功能,如是气血的生发必然旺盛,中焦产生了热感,说明真气已温煦充沛于中焦,这就为练气功奠定了气血的基础。尔后,呼吸运动逐渐加深,热感也逐步下降,延伸到下焦。下焦是真气发生之所,不仅供给、调剂真气的运行,而且对真气有翕摄作用(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此段时间,意念集中于丹田、气海处。该处是“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难经)。神定于此则精不摇而固,精固则化生真气使之日充,于是小腹部热感逐渐形成热气团,气团日益增大,内压亦日趋增长(下则定.定则固.固同萌.萌则长)。气团增长到一定程度就自然沿任脉下行,冲开阴蹻库——会阴穴,而后退行督脉,撞开三关,上达于脑(长则退.退则天)。如是则精化气,气化神,神位于上元脑海,主宰一身之生生化化。而人体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则“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存于下焦而为生身之本,这一规律顺之可以长生,逆之则中寿而死(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古文翻译
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铭文释义 《行气玉佩铭》是我国较早的健身文献,因为它简单扼要,含义深大,所以造就很多名家的翻译。一直来它被气功界认为是周天情景的描述,不过如果有周天经验的人...
长沙马王堆一个藩王的墓葬中出土的玉器《行气玉佩铭》是什么样的?_百...
老子生活的时代,我国气功内炼术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如长沙马王堆一个2500年前藩王的墓葬中,有一个玉器,这就是著名的《行气玉佩铭》。《行气玉佩铭》又称《战国玉铭》、《行气玉佩铭》、《行气玉铭》、《行气铭》。此器为一杖首,青玉,有灰黑色晕斑。棱柱体,中空但未穿顶,用来套在杖上...
行气玉佩铭的介绍
《行气玉佩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资料,古代气功文物,现藏天津博物馆。据考为战国后期的作品。其形为十二面棱柱状体,中空,顶端未透,每面刻有篆书三字,加上重文九字,共四十五字。为1953年天津博物馆在民间征收得来的,一直黙黙躺在馆里,它的闻名是1973年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这丛书...
你好 能不能把马王堆气功口令的文字内容给我一个吗?
你说的马王堆气功口诀是指《行气玉佩铭》吧。直接百度就可以了呀,连解释都有。
行气玉佩铭的铭文简介
《行气玉佩铭》是我国较早的健身文献,因为它简单扼要,含义深大,所以造就很多名家的翻译。一直来它被气功界认为是周天情景的描述,不过如果有周天经验的人看这篇短文,是感觉不到是小周天甚或大周天的景象来的。那么它又怎么会在气功界里形成那样的观念呢?事情的原因出在郭沫若对它的白话翻译。“行气...
什么是公元前5世纪末至4世纪初一件反映养生历史的珍贵文物?
《战国玉铭》又称《行气玉佩铭》、《行气玉铭》以及《行气铭》,据专家考证,这是公元前5世纪末至4世纪初一件反映气功历史的珍贵文物,也是到迄今为止最早且完整描述气功锻炼的实物,在这一中空但未透顶的十二面体玉制饰物上,刻有四十五个铭文,表明在战国时代气功功法确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行气玉佩铭的专家释义
华夏智能气功创始人庞明的解释:练气功是改善、促进、增强真气在体内运行的状态,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各种特异功能也是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锻炼而产生的)。练气功的入门方法很多,其中比较稳妥的方法之一,是从中宫入手。《行气玉佩铭》所载方法(行气),开始意念集中于中焦——中脘部。中焦是气血...
行气铭是什么意思?
《行气玉佩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资料,据考为战国后期的作品。据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的释读为:行气时要深深吸气,体内蓄积的气体增多,然后引气下伸,稍停,意固气于下焦;然后缓缓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下伸的经路相反而退出,退到绝顶;即缓缓呼气,直到腹中秽气全部吐出为止。
行气铭的拓片
该玉佩为现存最早的有关气功文物。罗振玉先生把它收在《三代古金文存》第20卷49页。玉器本无名称,当代气功界人士把它称做“行气玉佩铭”,又称玉铭和行气铭。但天津博物馆不同意此名称,因为它不是佩在腰间的玉器,而是手杖把头上的装饰,因而他们将其定名为“行气铭玉杖饰。”
内丹功历史
然而,实际上内丹术的历史悠久,早有相关文献记载。考古学家发现的战国初期《行气玉佩铭》便是例证,它记录在十二面小玉柱上,每面刻有三个字,其中九个字重复,由郭沫若解释为气的运行与调息过程。在老庄的哲学中,已经触及到这个神秘的“气”概念。道教的发展,特别是内丹的兴起,与《周易参同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