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徼" 怎么读,什么意思?在《道德经》中老子说言之“徼”意指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2 05:32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9 02:05
徼,读音是jiào,归终、边际、边界的意思。引申端倪的意思。
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扩展资料
老子在《道德经》的首先提出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运行法则。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运行法则去做,“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础,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万物确是从“无”中而生出“有”的种种万类。
“常无”与“常有”,是从万物之“道”讲。“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从无生有从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万物万有,是万物的源。
老子在本章里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唯物论”的哲学思想。
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通常在人类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表面现象逐渐认识到一定深度的奥妙,人类要把观察到的这些奥妙描述出来这就是“名”。
通常人类一旦对事物的探索发展到“名”的阶段,人类会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名”组织起来,加以系统归纳就发展到“科学知识”的阶段了。人类用科学知识武装了头脑,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探索更深层次自然内在本质的*,正是这个*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
先有物质存在就是“道”,后有意识产生就是“名”,这就是两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认识。认识是在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不断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揭示出来了。
与今天人们所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哲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刻内涵所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9 02:06
这个“徼”字是多音字,在《道德经》中,根据字典的解释,有两种读音,jiào和jiǎo,读jiào时,解释为端倪;读jiǎo时,解释为实有。
徼:边界,边际。引申为端倪,头绪,迹象。
jiào jiǎo jiāo yāo
《老子·道德经》: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汉语字典》解释:徼妙 jiǎo miào :亦为精微,微妙。唐人独孤及《对诏策》:“至如希微大体,徼妙元键,陛下得黄帝之遗珠久矣。” 明人焦竑《焦氏笔乘·读论语》:“释氏之棒喝,独属不亲,老耼之徼妙,皆为余食矣。”
依南宋《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中解释,“徼”之含义,为“实有”。参见老子如下一句便可有所理解:
“妙生元,元生神,神生真,真生道,道生德,德生徼,徼生妙,妙生无,无生有,有则有,无则无,有无相生,阴阳相推,太化变易。”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南宋李嘉谋注解,元人张善渊刊行。五卷。《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与老子《道德经》实为二书。本书分为《妙》《元》《神》《真》《道》五篇。李氏注解,逐章逐节,顺文衍义。每篇九章,一千字;共四十五章、五千字。其内容晦涩,大致为解释《妙》《元》《神》《真》《道》五词含义及其相生关系,并据此阐述“妙徼”“有无”“动静”“阴阳”“五行”“八卦”“九宫”“道德”“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之道理,以及修真养生原理。李氏注解引述儒释道三教经书,逐章逐段解释原文,较为明白晓畅。认为天地万物生成顺序为由“妙”(虚无)而至“徼”(实有),修道者应从“徼”而返归“妙”本。此为全书宗旨。
其中有一段如下注释,供参考:
“妙生元,元生神,神生真,真生道,道生德,德生徼,徼生妙,妙生无,无生有,有则有,无则无,有无相生,阴阳相推,太化变易。”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注:妙之降曰元,元之降曰神,神之降曰真,真之降曰道,道之降曰德,德之降曰徼。徼者小道也。众人自道降为德,德降为徼,徼入于有,一入于有,与道益离。真人自徼返入于妙,自妙入无,自无出有,欲建立则以无为有,欲寂静则以有为无。欲有则生,天地不为多,欲无则返,太虚不为少。以有以无,出阳入阴,相生相推,如太化之变易。
《广韵》古吊切《集韵》吉吊切,音叫。《说文》循也。《前汉·百官表》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注》师古曰:徼,遮绕也。又《韵会》逻卒曰游徼。《後汉·臧宫传》少为县亭长游徼。《注》每鄕有游徼,掌循禁奸盗也。又《玉篇》边徼也。《史记·司马相如传》南至䍧牱为徼。《注》徼,塞也。以木栅水,为蛮夷界。又《广韵》小道也。《班固·西都赋》徼道绮错。又《韵会》一曰徼妙。《老子·道德经》常有欲以观其徼。又《唐韵》古尧切《集韵》坚尧切,叫平声。《玉篇》要也,求也。《左传·昭三年》徼福於太公。《注》徼,要也。《礼·中庸》小人行险以徼幸。《疏》徼求荣幸也。又《广韵》抄也。《论语》恶徼以为知者。《注》徼,抄也。抄人之意,以为已有。又《集韵》伊消切,音邀。遮也。《司马相如·子虚赋》徼受诎。《注》司马彪云:徼,遮也。倦也,谓遮其倦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9 02:06
很负责的告诉你是四声。意思是边界,引申为轨迹。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9 02:07
1、“徼”读如“教”(第4声)。
2、“徼”字与上文的“妙”字相对——“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而且联系这两句的上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知“妙”字与“无”、“天地”有关,而“徼”字与“有”、“万物”有关。
3、以个人读书体会,尝试解释一下。所谓“妙于有无之间”,可见“妙”字指称的是“天地之始”的状态,是宇宙从“无”到“有”的一种微妙状态;而“徼”字指称的是“万物之母”的状态,是万物从“隐”(不易见之小)到“显”(易见之大)的一种初生状态。
4、仿照“妙于有无之间”,是否可以说“徼于显隐之际”呢?
供大家参考。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9 02:07
jiǎo、jiào 。
老子所说的“徼”,即“徼妙”。恒无、恒有,两者同出而异名。
《韵会》解释:“徼,一曰徼妙。《老子·道德经》常有,欲以观其徼。”
《汉语字典》解释:徼妙 jiǎo miào :亦为精微,微妙。语出《老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唐人独孤及《对诏策》:“至如希微大体,徼妙元键,陛下得黄帝之遗珠久矣。” 明人焦竑《焦氏笔乘·读论语》:“释氏之棒喝,独属不亲,老耼之徼妙,皆为余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