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2 05: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13:32
对于这种极端物质状态,奥本海默与斯奈德的见解是,收缩过程将不可避免。他们指出,任何试图逃离的辐射都将遭受越来越强的引力红移影响,为了抵抗这种引力,光的波长会不断延长。在观察者眼中,坍缩中的星体会逐渐散发出越来越暗、色调更偏红的光。奥本海默的结论是:“恒星最终将与其外部观察环境完全隔绝,只剩下其引力场依然存在。”
有趣的是,这一开创性的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得到学术界的充分认可。奥本海默的理论看似存在漏洞,暗示可能存在一种特殊压力可以平衡引力,防止恒星成为黑洞。然而,到了1960年,惠勒和其他科学家的研究重新确认了黑洞的必然性,他们证明了无限收缩是无法避免的。历史上,黑洞的概念对许多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来说是个难以接受的概念,如苏联著名物理学家朗道甚至提出修改量子力学来规避黑洞的出现。
尽管奥本海默和斯奈德的理论与当时的主流观念相冲突,但他们的预言被证实是准确的。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黑洞存在一个最小的临界质量(或半径),这确保了实验室中的粒子加速器产生的微小粒子无法引发地球级别的灾难,因为它们远远达不到形成黑洞的条件。
如果奥本海默没有领导美国的核计划——曼哈顿计划的话,他可能会以黑洞(Black hole)概念的提出者而被人们记住。1939年,奥本海默与他的研究生斯奈德(Hartland Snyder)在物理学评论(Physical review)上发表文章(Phys. Rev. 56, 455),描述了一个恒星可能会坍缩演化为一个十分致密的物体甚至光也无法它的引力束缚。这篇文章当时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直到1960年代,当天文学家开始认真地考虑这种极端的物体是可能存在的。普林斯顿大学的惠勒(John Wheeler)教授给这种物体命名为黑洞,现在这一概念已经成为天体物理中的标准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