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1 22: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3 19:02
煤制烯烃工艺在中国的可行性主要依赖于甲醇的成本控制和供应稳定性。甲醇作为煤制烯烃的核心中间产品,其成本过高会削弱煤制烯烃相对于石脑油和天然气路线的经济竞争力。为了降低原料风险,一体化建设煤制甲醇和甲醇制烯烃装置是关键,这通常发生在煤炭产地附近,利用廉价的煤炭资源生产低成本的甲醇,从而提升煤制烯烃的经济可行性。
中国的煤气化和合成气制甲醇技术已经成熟,而甲醇制烯烃技术经过多年的研发,理论和实验装置也趋于完善。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主要归功于诸如美孚、巴斯夫、埃克森、环球石油和海德鲁等国际大公司的研发投入。例如,1998年20万吨/年乙烯装置的建成,标志着MTO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显著进展,随后的工业设计能力不断提升,至2006年已达50万吨/年,并对未来大型乙烯装置的生产有了可靠承诺。
截至2006年,中国在建和规划中的甲醇生产能力已超过500万吨/年,预计未来还将增加约3000万吨/年的产能。发展甲醇制烯烃有助于深化甲醇产业链,增强产品竞争力,对甲醇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神华包头的180万吨/年煤基甲醇制烯烃项目,以及大唐多伦和神华宁煤的项目,预计在2009至2010年间逐步建成,显示出煤制烯烃在中国的强劲势头。*石化企业,如陶氏和道达尔,也积极参与其中,如陕西榆林的煤制烯烃项目和道达尔的中国煤制聚烯烃项目合作,预示着这一领域将继续吸引国际关注和发展。
根据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统计,2008 年中国石油原油产量为 1.79亿吨,中国乙烯的产量为 1026 万吨。另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08 年中国石油产品进口总量为 2.18 亿吨,2008 年乙烯当量进口量近 1000 万吨。中国石油和乙烯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超过和接近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