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6-06 00:0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6 00:08
《踏歌》蕴含的独特历史文化体现在其运动方式和舞蹈形态中。其运动方式借鉴了我们民族的时空观念,如“逆向起动”象征“以退为进”,“圆孤轨迹”体现了“以起点为终点”,空间观念上则是“以无为有”和“以弧线构球体”。舞者身体的前俯后仰与阴阳理论相协调,脚步虚实、左右转换,反映了《道德经》中的“反复其道”,即宇宙运动的内在动力来自于“反”与“复”。
在舞蹈形态上,《踏歌》展现了“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中国古典舞不追求单纯的体态线条,而是通过文化限制构造出“行云流水”的意象。中国舞者注重内在修养的体现,如孙颖先生所说,舞者外表看似松弛,实则内在力量充沛,舞蹈动作如龙凤回旋,都是隐藏在“韵”和“势”之中的。这种审美观与“得意忘形”的哲学理念紧密相连,强调内在品性而非外在形体。
《踏歌》的服饰设计也受到这种审美观念的影响,如袖手的轻盈、束腰的曲线、隆髻的华丽和未缠足却能展现缠足之态的想象,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体的形体,却促进了舞者对内在“意”的深化探索。《踏歌》因此追求“意生象外”的艺术境界,更加注重舞蹈的内在表现力而非外在形态。
踏歌,汉民族传统舞蹈。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它的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而古典舞《踏歌》虽准确无误地承袭了“民间”的风情,但其偏守仍为“古典”之气韵,那样一群“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的女子又如何于“陇上乐业”呢。《踏歌》旨在向观众勾描一幅古代俪人携手游春的踏青图,以久违的美景佳人意象体恤纷纷扰扰的现代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