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6-23 23: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4 02:13
据《清史稿·食货志》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后金年间(公元1616年-1626年)铸造了"天命通宝"钱。这种货币分为满文和汉文两种版本,满文版本的一品钱在尺寸上大于汉文版本。满文"天命通宝"按丁福保《古钱学纲要》的解读,可以理解为"天命汗之钱",其文字结构独特,左为满文"阿铺开",即汉文的"天"字,右为"福灵阿",即"命"字,上为"汗",象征王者,下为"几哈",代表"之钱"。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满文是早期的老满文,与现代的满文书籍和资料中的新满文有所不同。
在《中国北方民族货币史》中(150-151页),有更详细的记载。1617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开始铸币,其货币体系模仿明朝,采用银、钱双本位制。满文版的天命通宝采用老满文,其排列顺序从左至右、自上至下,读作"阿卜喀、夫冷阿、汗、几哈",汉文直译即为努尔哈赤钱,背面无文饰。汉文版本则是平钱,以汉文楷书直读"天命通宝"四字,同样背面无文。当时努尔哈赤刚建立汗业,尚无专门的钱币铸造机构,所以初期的铸币工艺粗糙,形状和大小不一。直到天命六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后,才开始正式铸币并广泛流通。
天命通宝为后金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所铸造。铸行量不大,存世较少,价格较一般钱币普通品为高,满文钱为小平大型。而且读法不同与一般钱文制式,安左右上下顺序读,颇为奇特。汉文钱为小平钱制式,发行量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