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散文好在何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2 06:3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1 14:57
提起*时期的散文创作,人们自然会想起朱自清,他的作品以朴实、细腻、清新的风格闻名,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在北京大学本科考试中改名为自清,号佩弦。他从小接受私塾教育,士大夫家庭的影响使他养成了“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性格。大学期间,时代的动荡和哲学的学习赋予了他剖析现实社会的敏锐洞察力,使他不可能像隐士那样隐世消沉。他的朋友们称他为“积极的狷者”,狷介自守,体现了士大夫洁身自好的性格。朱自清的一生和他的作品都反映了这种个性。
在“五四运动”爆发时,朱自清正在求学,他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号召,创作了一些新诗。他的诗直面人生,风格伶俐明朗,后被收入诗文合集《踪迹》中。后来,他自称诗情枯竭,开始转向散文创作,用更为闳宽的散文手段描绘社会人生,抒发内心情感。这一时期的散文成就突出,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代表了他的散文风格和特色。
“真挚朴实”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大特点。他的文章如他人品,真挚而朴实。他的记人记事作品多写亲友交往和家庭琐事,这些平凡的小事在他的笔下真实感人,催人泪下。如《背影》中的父亲,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为“我”买桔子的情景,感动了无数读者。《儿女》中,他寥寥数笔就将小儿女的天真可爱展现出来,表现了一个父亲在感叹生活艰辛时的欣慰和乐观。《给亡妇》中,他用平实的语言回忆了妻子为家庭任劳任怨的事迹,表达了对妻子的怀念之情。
“细腻清秀,情致盎然”是朱自清散文的另一个特点。他对景物观察细致,描写入微,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情感和景物交织揉合在一起,使读者身临其境。如《荷塘月色》中,他描绘了一幅错落有致的水墨画,享受着独处的自由和宁静,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匆匆》是一篇令人警醒的小品,通过描述时间的流逝,激励人们珍惜光阴、热爱生命。
1927年大*失败后,社会矛盾、*进一步恶化。“四·一二”大*给朱自清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的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很大的转折,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小品,而是转向抨击现实的杂文。这些杂文高扬战斗的旗帜,反抗压迫,追求民主,冷峻论世,标志着朱自清散文创作进入了新阶段。1940年,他目睹饥民哄抢米仓,愤然写下《论吃饭》一文,犀利地指责当权者无视人民的温饱,支持人们为维护自己的权利而斗争。
朱自清的一生,由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转变为一位勇敢的民主斗士,展现出高尚的“狷者”风范。他创作的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好友杨振声曾这样评价他:“我觉得朱先生的性情造成他散文的风格。……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久领导我们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