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6-01 13: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4 17:42
柔荑指代女子美丽白嫩的手或指代美丽的女子葇荑是一种古代植物,常用于描述人事物的凋零和衰败。在《诗经》中,有一首名为《葇荑》的诗,其中写到:“葇荑与折若,何以止戾。子之阿选,亦余心所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朝代衰败和国家危机的忧虑和不安。除了在诗歌中出现外,葇荑在古代文学中也经常被用来描绘人生和命运。葇荑在生长过程中...
"葇荑"在古代指什么?柔荑指代女子美丽白嫩的手或指代美丽的女子
芽在古代代表的是什么你说的是葇荑吧:荑,初生的茅草(芽)。旧时多用来比喻女子柔嫩洁白的手,因借指女子的手。茅草的嫩芽,用来比喻女性的手(指),进而指代爱情。诗经中有语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可见手的美化在整体美中占有了很重要的位置。 ---《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
陕西西安学者齐声唤贤原创“一日一词”:“葇荑花序·手若柔荑”的“荑..."含荑"则寓指草木即将绽放的活力,"绿荑"描绘的是茅草的嫩芽,而"葇荑花序"则是一种穗状的优雅,如望春花、玉兰的花蕾,静静地垂挂在枝头。更引人入胜的是,"荑轻"一词,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枝叶的轻盈与柔美。
诗经中运用比的例子《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诗经》的赋比兴“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
关于诗经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
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举例说明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
《诗经》分为哪三部分?《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共160首;《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共105篇;《颂》是国王用于宗庙祭祀的乐章,旨在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和鬼神...
古代师词中“杨花”的含义是什么?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一个习俗,形成这个习俗大概因为古代交通不方便,远行走水路居多,而水边多植柳树,折柳条最方便,而且柳者,留也,也更能表达送别者的依依惜别之情。杨柳科的花很小,大都形成下垂的葇荑花序(花轴较软,其上着生多数无柄或具短柄的单性花,如雄花或雌花,开花后常整个花序一起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