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6-03 19: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4 00:21
毛薯,源自《南宁市药物志》,学名Dioscorea alata L.,别称包括黎洞薯、大薯等,块茎是薯蓣科植物参薯的主要部分。块茎在冬季初挖掘,洗净泥土后可储藏,新鲜时据说有毒,但煮熟或炒熟后则安全可食,具有药用价值。
毛薯的性味甘微涩,平和,归脾、肺、肾经。内服时,通常煎汤,用量为9-17克,也可入丸散使用;外用时,适量研末敷贴。这种植物在浙江、江西等地常被栽培,野生和栽培的块茎形态有所不同,茎叶特征也各异,雄雌异株,花期和果期在11月至次年1月。
性状鉴别,毛薯块茎呈不规则圆柱形,表面有纵皱纹,质地坚实,断面淡*,有粘性,无臭,味道微甜微酸。显微鉴别显示,块茎横切面含有草酸钙针晶束和淀粉粒等成分。化学成分包括花色苷、矢车菊素衍生物、粘液质、氨基酸、矿物质、脂肪酸、酚性成分、植物甾醇以及多种维生素等。
在传统医学中,《南宁市药物志》记载,毛薯块茎可用于促进溃疡愈合和疮面结疤,治疗汤火伤和烂疮,还能配合猪腱肉治疗眼珠突出。《广西药植名录》则提到毛薯具有补脾肺、涩精气、消肿止痛的功效。
毛薯(Rhizome of Winged Yam)又名参薯、黎洞薯、大薯、薯子等,为薯蓣科植物参薯的块茎。性味甘,平,无毒。其形态为:参薯,多年生缠绕草本。块茎肉质,长达60厘米,形状和颜色多种。茎锐四方形或有4狭翅,平滑*。叶对生;叶腋内常有零余子;叶片心状卵形至心状长圆形,裂片近圆形,长8~16厘米。宽5~8厘米,先端锐渐尖,基部心形,有脉7~9条。栽培或野生。分布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主治脾虚泄泻;肾虚遗精;带下;小便频数;虚劳咳嗽;消渴;疮疡溃烂;汤火伤。具有健脾止泻;益肺滋肾;解毒敛疮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