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6-03 14: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4 03:00
IBS,即肠易激综合症,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主要由肠道动力异常和内脏感知异常引起,以前也称为过敏性结肠或结肠功能紊乱。其主要症状包括排便习惯改变、腹泻、腹痛和腹胀,可能持续或间歇性发作,尽管检查结果常无器质性病变。全球有10%-20%的*和青少年可能患有IBS,女性患者相对较多。
IBS症状反复出现,约2/3的患者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症状重叠。疾病对生活质量影响显著,导致医疗费用增加,是FGID中典型的身心疾病。IBS的病因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心理、社会和感染等多因素,可能导致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脑肠轴失衡和自主神经系统变化等。心理因素,如恐慌、焦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可加重症状,但具体联系尚不明确。
研究发现,约1/3的IBS患者有胃肠道感染史,精神心理因素在IBS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神经肽和相关受体的功能也被认为在发病机制中起作用。近年来,人们关注IBS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关系,部分学者认为IBS可能是IBD的早期表现。
诊断IBS主要依据症状学,包括:每月至少3天的腹痛或不适,且伴有排便习惯、粪便性状改变等。根据粪便性状,IBS分为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和不确定型(IBS-U)。诊断时需考虑患者的排便困难、急迫感和排便不尽感,同时排除器质性肠病。
治疗IBS采取个体化综合方法,包括心理治疗、饮食调整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重视患者的心理障碍,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纠正误解,增强患者信心。饮食方面,应避免诱发不适的食物,如高纤维饮食调整,根据个人反应调整。药物治疗上,如胃肠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得舒特,虽然受欢迎但对腹痛疗效尚有争议。益生菌和调节内脏敏感性的药物也被研究作为治疗手段。
除了药物治疗,非药物疗法如心理专科治疗、催眠和生物反馈也有一定疗效,但需要进一步研究。
IBS,英文简称,是与LEE、LEVIS齐名的几大牛仔系列之一。另有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症,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