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年少日记》讲述了什么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2 15:2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2 00:58
《年少日记》是由卓亦谦执导,卢镇业、郑中基、陈汉娜、韦罗莎、黄梓乐主演的影片,那么这个电影讲述了什么故事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采用的是双线叙事结构,过去式的故事和现在式的故事,交叉并行。
电影开场是现在式,出现的男子是电影的第一男主角,名叫郑子俊,年纪约30岁出头,香港某中学的语文教师,气质纤儒,性格——懦弱,即内心戏多,内耗强,而少有付诸行动的勇气……
电影转场是过去式,出现的男孩,名叫郑子杰,10岁,香港某小学生(已经留级一年,可能要继续留级),气质纤儒,非常努力地想做个让爸爸妈妈骄傲的好孩子,但无奈脑子并【不太聪明】的样子……
郑子俊性格【内耗而少勇】的典型表现,是当学校发现了学生手写遗书,副校长全然不当一回事,甚至戏谑为学生抄袭之作,他虽内心愤怒以至于想一拳砸死毫无同理心的副校长,却只是在心里空演了一出drama,本人就这么安安静静、温温懦懦地坐着,一字未语。
郑子杰的【不太聪明】,因为有一个聪明弟弟的陪衬而愈发凸显,同样学钢琴,弟弟可以上台演奏,他却只能在台下看,演奏会结束后,他想让爸爸妈妈也为自己骄傲一下,于是当着校长的面,主动用英文问妈妈要不要为她倒“a cup of water”?却引得爸爸在回家的车上大发雷霆——是“a glass of water”!!!
《年少日记》的主线剧情和交叉叙事,可以总结为——一封校园遗书,牵出的一个普通老师深埋心底的年少时的遗憾。
可是,当电影院里的所有观众都以为电影的双线叙事,就是【现在式的30多岁的主角】和【过去式的10岁时的主角】的互相映照时,电影却来了个巨大的反转……
郑子俊是郑子俊,郑子杰是郑子杰,是兄弟,是两个人。
现在式的郑子俊是“聪明弟弟”,过去式的郑子杰是“笨蛋哥哥”。
过去式的“笨蛋哥哥”郑子杰在10岁那年从天台跳下,用最决绝的方式把自己的生命定格,也把“聪明弟弟”郑子俊的心脏给捅出了个血窟窿,疼得他,从此再也找不回完整的自己。
直到电影行进中段,10岁的郑子杰的遗像大剌剌地出现在大荧幕上,电影的现在式和过去式两条交叉叙述线终于交汇,电影的深层主题之眼,才第一次真正被点亮——自杀!少年自杀!!
这两个词语、六个字,已足够说明《年少日记》这部电影的分量。
在电影的过去式中,娓娓道来的是童年期的郑子杰、郑子俊兄弟在原生家庭的遭遇,电影的每一个家庭场景,都在层层递进地稳步推进郑子杰自杀的结局。
郑子杰、郑子俊兄弟的原生家庭,在香港应该属于普通级别的中产,父亲从事知识密集型行业,母亲全职主妇,家里住楼房,小户型,兄弟两人睡上下铺,但有住家保姆操持家务。
父亲对外是个体面人,在家却展示了人性中阴暗和“暴君”的一面,他会讽刺母亲“用他赚的钱去做慈善出风头”,甩手一个巴掌把她打趴到地上; 他还会冲到儿子的房间一边对他拳打脚踢、一边撕碎他心爱的漫画书……
母亲对外也是个体面人,内里却是个唯唯诺诺的女人,她在丈夫暴力殴打自己时,不敢反抗;她在丈夫暴力殴打儿子时,也只会待在旁边,当做没看见;她在家里没有话语权,她既无法获得丈夫真正的尊重,也并不真正理解她的儿子们……
“聪明弟弟”郑子俊对外更是体面人,因为他是这个家的唯一的“骄傲”——成绩优秀,钢琴优秀——于是,他就习惯性地睡在上铺,听着下铺传来哥哥被父亲殴打时的哭声;习惯性地享受着父亲给的高出哥哥很多的零花钱;习惯性地被父亲单独安排去见资优小学的校长;还习惯性被单独带去美国迪士尼玩……
小孩子,都是很爱做梦的。因为,在小孩子的头脑中,还没有建立起对自我和这个世界的正确的认知,他们分不清现实和梦境。
小孩子,也都是很脆弱的。因为,小孩子的心,还没有长出一层又一层的厚茧和外壳,去保护自己,去抵抗外界种种的不合理和不公平。
当长大了,历事多了,阅人多了,人总会变得更现实些,也更坚强些。
可惜,10岁的小孩子郑子杰,没有等待自己长大,就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在父亲和母亲带着“优秀弟弟”郑子俊去美国迪士尼玩的时候,郑子杰一个人从天台上跳了下去。他终于可以不再做着考进班级前15名这样的不切实际的“梦”,也终于可以不再蜷缩在被子里“脆弱地”哭泣。
电影对这个自杀的讲述,还有一个非常妙的重点细节——父亲隐瞒了自杀的事实,“体面地”对外宣称,这个长子,“是病死的”。
可是,灵堂上,9岁的郑子俊看着10岁哥哥的遗像,他的心终于崩塌了,被一个血窟窿给彻底戳破了。
现在式的已经30多岁的郑子俊终于承认,一如父亲和母亲,年幼时的自己,也并没有在内心深处把哥哥当作是家人。
当然,我觉得电影的表达其实还没有直击灵魂最深处的幽暗——生长在那样的原生家庭,郑子俊甚至应该曾经是庆幸有那样一个“笨蛋哥哥”被当作劣等的比较对象的,因为,没有比较,不足以体现他的“聪明”和“优秀”。
只是,小孩子还是对这个世界,想象的太太太简单了。
那一点点的小小家庭内部的被“笨蛋哥哥”比较之下的“聪明”和“优秀”,在这个巨大的、残酷的、层级分明、野兽遍地的世界面前,又算得了什么?
哥哥郑子杰死了,郑子俊成为家里唯一的儿子。
但,随着年纪渐长,郑子俊慢慢变得平凡了,他在学业上没有什么更深的精进,在钢琴上也没能再有什么更深的造诣,他并没有进入父亲希望他进入的中产标配的知识密集型行业——成为律师、医生,而是,成为了一名极其普通的中学语文老师……
长大以后,就会变好的;
长大以后,就会变厉害的;
长大以后,就会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的……
没有,并没有。
10岁的哥哥郑子杰自杀了,所以,没有长大。
30多岁的弟弟郑子俊长大了,但也没有长大成厉害的大人。
电影《年少日记》叙事清雅、画风温馨,在自杀主题之外,更揭出了这么一个极其幻灭的人生真相——我们,绝大部分人,在年少的梦醒后,都会发现自己,并不会长成厉害的大人……
但,这部电影,并不是灰色的。
在哥哥死后,弟弟郑子俊的人生,还在按部就班地继续。他遇到了和哥哥一样喜欢对着玩偶说话的女孩,那个女孩也恰巧喜欢他,所以,他们后来在一起了。
在哥哥死后,弟弟郑子俊还成为了一名老师,虽然电影没有讲明,这个选择到底是“潜意识里继承了哥哥的理想”,还只是一个够的着的职业选择,但,这终究是一种事实上的前后呼应和精神传递。
电影《年少日记》在过去式和现在式各种情节细节上的前后呼应和精神传递,做的非常优秀,除了娶了和哥哥有同样爱好的女孩,除了成为了哥哥想成为的老师,还比如,呐喊,比如,拥抱。
过去式中,10岁的郑子杰带着9岁的郑子俊爬到天台上呐喊,以此表达对这个世界的情绪;现在式中,老师郑子俊带着社工和曾经自杀过的女班长一起开车到山顶呐喊,以此表达对这个世界的情绪。
过去式中,钢琴陈老师在郑子杰弹不出完整的曲子时,会温柔地拥抱他,鼓励他;现在式中,那个曾经自杀过的女班长,在起初的敷衍后,终于被郑子俊的真诚感动,她告诉郑子俊,她和他一起努力寻找写遗书的同学的过程是“开心”的,因为她终于不再是孤单的,她喜欢和她的老师待在一起,她主动拥抱了她的郑老师,郑子俊老师也回应了这个拥抱。
电影直到最后,都没有明确说明,到底是现在式中的哪个学生写了那封搅动并串起整个故事的遗书。
但电影安排性格【内耗而少勇】的郑子俊老师,在为即将联考的学生上最后一课时,第一次清晰地、勇敢地当众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郑子俊主动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主动让他的学生在不开心时,可以随时找到他。
电影,终究有电影的理想主义。
很快,郑子俊就收到了一个学生的“求救”短信,他们见了面,谈了心,不管那个学生是不是写遗书的人,在这一刻,他“得救”了。
至此,现在式的郑子俊终于完成了对自己的学生的生命救援,也完成了对过去式的10岁的哥哥郑子杰的生命救援。
30多岁的郑子俊站在曾经和哥哥一起站过的天台,满眼望过去的,是终于开心地笑起来的永远10岁的哥哥。
郑子俊心里的血窟窿,也终于被填补了。
救人,也是救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