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2 13: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8 18:47
中国社会科学网揭示:工人当家作主的现实与挑战
一直以来,工人阶级的“当家作主”梦想在新中国成立后似乎触手可及,然而现实中的工人对这一角色的接纳却显得异常复杂。尽管国家全力推动,鼓励职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如职工代表大会、工厂民主管理委员会等创新举措,但实际成效并未如愿,参与形式多停留在象征层面,甚至在多数情况下,工人当家作主的实践似乎沦为形式主义的标签。
党的理论基石之一便是依靠工人阶级管理企业。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工人阶级的地位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理论上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国家希望通过调动工人积极性,强化他们对企业的直接管理,以巩固政权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尤其在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键时期,工人阶级的支持被视为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关键力量。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得劳资关系转变为“国家—职工”的新型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利益与职工个体利益的紧密绑定使得个人不再具备与企业或国家谈判的空间,追求个体收益的激励机制逐渐削弱。工人参与民主管理的热情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也因此受到限制,"工人当家作主"的实践逐渐陷入形式主义的困境。
深入研究这一现象,汪华在《开放时代》2012年第10期的文章《车间民主的社会学考察(1956~1965)》中指出,国家的动员式参与策略尽管在理论上为社会主义改造助力,但在现实操作中,工人个体利益的忽视导致了参与动力的缺失。这无疑是对“工人当家作主”理念的一次深度反思,提醒我们在寻求企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国家与个人的利益,激活真正意义上的工人参与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