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7-02 14: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7 21:33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河北白洋淀孕育了非主流的诗歌群体——“白洋淀诗群”。这个群体由1968年底的知识青年组成,如根子、芒克等北京知青,他们在文学生态中独具文学价值,作品主要以手抄形式流传。诗群分为广义和狭义,后者包括外围成员如北岛。尽管生活在乡村,但他们是城市文化的代表,北京作为文化中心赋予了他们显著的文化优势,主导了诗歌创作。白洋淀成为诗歌的摇篮,得益于宽松的文化环境,知青有时间探索艺术并与北京地下沙龙交流,如多多、北岛、芒克等诗人构成文化交流圈。
1970年初冬,外国和马列主义书籍如《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开始传播,对青年的思想启蒙影响巨大。在北京,活跃的地下文学沙龙和书籍阅读促进了青年精神的成长和对文化专制的反思,形成“思想者群落”,推动了实验文学的发展。这些青年,如北岛,受京城文化影响,接触反叛文学和西方诗歌,创办了如《今天》诗刊,展现先锋地位。
白洋淀知青与北京紧密相连,北京为他们提供了文化和精神的支持。1969-1976年间,知青涌入白洋淀,形成了以“朦胧诗”为代表的青年诗人群,他们的创作反映了青春文化的特点。芒克的诗歌以其青春气息、浪漫和自由精神,成为青年文化标志。白洋淀诗群的非功利性“青春写作”接近自然和个人化,代表了追求自由、直率和真诚的青年文化。
“白洋淀诗群”作为现代主义诗歌的不自觉创作群体,继承并发展了文革初期的诗歌突破,兼容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内部的互影响和开放性形成了“互喻型”文化特征。尽管身处特殊时代,诗人如芒克、根子、多多等保持独立创作个性,他们的诗歌风格各异,体现了个人特色。这个诗人群落虽非严格流派,但其文化特征对理解同期其他诗人和诗歌群落具有参考价值,对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白洋淀是当年无数的知青下放点之一,地处河北,离北京较近。因此白洋淀知青点中有相当数量的家庭背景优越能够接触西方文学作品的高干子弟知青。他们自发地组织民间诗歌文学活动,逐渐形成了白洋淀诗群。在北京、河北、福建、贵州等地,都有这样的诗歌写作活动,有的且形成某种“群落”的性质。他们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写诗,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自身处境有关。这是“红卫兵运动”的落潮期,其诱因和动机来自对“革命”的失望,精神上经历的深刻震荡,和个体对真实感情世界和精神价值的探求。代表诗人有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方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