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12: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4:29
创建森林城市 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以及锦江环城绿地等国家、省、市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城市森林整体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多项荣誉。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成都市“清波绿林绕重城”的风貌更加引人注目。就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工作,记者采访了成都市*葛红林。 记者:四年前,成都提出“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如何做到“城乡一体,统筹发展”? 葛红林:近年来,成都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共投入260多亿元,每年义务植树超过780万株,2006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6.46%,建成区绿地率达33.65%。让城市走进森林,让森林拥抱城市,绿化美化市民生活,正在成为现实。 “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增强我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 城乡一体统筹绿化规划。我们坚持科学规划建绿,按照城乡统筹,生态优先的理念,历时两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森林体系发展规划》,配套编制绿墙建设、生态河道、路网工程等若干专业规划,增强了修复城市生态的科学性和执行力,提升了城市森林建设水平和质量。 城乡一体统筹绿化管理。我们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努力打破城乡绿化管理二元*。市县两级林业局、园林管理局合并成林业和园林管理局,统一城乡绿化管理,规范森林资源管护,有序推进创建工作。全市育林成活率保持在85%以上,市域水系绝对生态控制区绿化覆盖率上升到98%。 城乡一体统筹绿化建设。我们坚持城区、近郊、远郊“三位一体,统筹发展”,城区推行“以空间增绿地”,以立体绿化、屋顶绿化为主要手段,做好立体空间绿化,提升城市绿化总体绿量,全市屋顶绿化200公顷,主城区墙体垂直绿化146万平方米;近郊实行“以绿地促效益”,在城郊生态敏感区建设城市生态屏障林,鼓励农民种植花卉苗木,发展休闲旅游产业,近郊农民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占现金收入70%以上;远郊施行“以森林聚人气”。以生态示范区为主要着力点,以森林基地发展森林旅游为重要途径,吸引市民户外旅游,青城山景区、虹口景区为代表的11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成为我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记者:成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何结合这一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 葛红林:我们坚持把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中升华展现。 塑造森林城市特色景观。打造环抱城市的10大郊野森林公园,环绕组成林城相融的绿色生态屏障;绿化流经城市51条河道林荫堤岸,串联结成林水相依的滨江风光林带;修建覆盖城市的900公里绿色健康走廊,集散形成林路相伴的网状景观风韵;装饰点缀城市的1200多个园林式小区和街头游园。这种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和谐搭配,既使得建绿系统更加协调,绿地功能更加完善,又使得自然风景与城市景观相得益彰。 塑造森林城市特色文化。注重挖掘古树名木文化传承价值,对维系城市生命与记忆的9497株树木,一树一册,抢救保护。经过不懈努力,在一批历史悠久的名胜景区、文博寺院和旧城老街,完好保存了1675株,成为追寻蓉城遗址史迹的绿色标识。体现川西民间风情的林盘园林,在一批典雅古朴的乡间古镇、自然村落、农家庭院和名人故居,整理开放了100余处。在一批重新修缮的重点保护片区和改建扩建的特色文化街区、生态公园广场,原生树木与人文绿化鳞次栉比,成为品味绿色植被繁衍生息和园林艺术的特殊窗口。 塑造森林城市特色品牌。注重延伸森林天然肌理促进城市环保,同步实施治水、治脏、治尘“三治行动”,逐步实现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在西部地区率先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用好森林资源价值烘托城市美景,大力发展生态游、乡村游和山水游,创意推出花乡农居、幸福梅林、荷塘月色、东蓠菊园、江家菜地“五朵金花”,定期举办桃花会、梨花节系列节会,成功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城市青山环抱、市域森林环绕、市区绿水环流、郊野绿海田园的优美景色,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宜居城市。 记者:老百姓都说成都越来越美,幸福感越来越强,可见“创森”工作得到老百姓的充分认可。 葛红林:一座城市,一看建筑,二看树木。我们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中体会到,发展城市森林,不仅改变了城市钢筋水泥的冰冷外貌,满足了市民亲近自然、享受绿色的热情渴望,也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增添了勃勃生机。 生态质量在创建中提高。城市覆盖在森林绿荫下,植被明显增加,全市造林育林达到107.8万亩,常年管护森林面积572.3万亩,人均公共绿地9.22平方米,市区干道绿化面积26.4%。自然环境明显变化,5年来全市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以珙桐、红豆杉为代表的野生植物增至3000余种。污染明显减少,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近4年每年平均在80%以上。 人居环境在创建中改善。全市建成园林小区793个,70%以上居住区和单位庭园绿化覆盖率超过40%,主城区公共绿地野生鸟类已达256种,较20年前新增24种,许多市民走出家门就能听鸟鸣、闻花香、赏美景。生活品质更优,森林绿地和5000多处乡村农家乐遍布城乡,市民选择贴近自然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绿色产业在创建中发展。全市林药、竹产、花木、茶叶、蚕桑、优质经济林果和绿色森林食品基地规模比5年前增长32.9%,超过150万亩,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增值向绿色加工转化,全市实施再造50万亩可持续利用产业林体系,可形成100万立方米木竹人造板生产能力和经济林产品加工能力;效益向绿色消费放大,2006年全市苗木花卉销售收入l9亿元,绿色有机食品实现产值4.5亿元,旅游业总收入340亿元,林木相关产业吸收农民工15万人以上,城市森林为城市和谐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和社会财富。 森林激活城市焕发青春,绿色激励事业万象更新。这是我们从创建森林城市实践中获得的领悟与认知,也是深深根植于我市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